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您现在位置 : 网站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资讯中心 > 政务要闻

【相约药博·药史】华佗遗风在 岐黄薪火传

发布时间:2023-09-08 07:40 来源:亳州晚报 浏览:
【字体大小:

源远流长的“药史”增添药都厚重

华佗遗风在 岐黄薪火传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古代医学的集大成者,中医药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当我们回望中医药的历史,神医华佗、药都亳州可以说是最先映入人们脑海中的符号,因为它成了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亳州,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医药发展的先行者,是一座浸润着药香的古城,可以说,闻着药香就可以找到亳州。

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此后,亳州中药材种植、经营薪火相传、经久不衰。明清时期,已是享誉全国的药都。“天下药商聚亳州,亳州药商闯天下”,生动地展现了亳州药市的繁华。

亳州因药而兴,亳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医药的演进史。

2009年药博会期间,在市中药材交易中心,药商与外地客商交流洽谈。(资料图片) 张延林 摄

全国名中医在华祖庵内坐诊。(资料图片) 张延林 摄

芍药花开香古今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亳州药材种植面积颇为广泛。

清代诗人刘开有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可以说是当年盛产白芍的真实写照。至清代,有案可稽的专业药农就有2000多户,面积以“顷亩论”,清人周光邻在《芍药诗》序中称:“谯阳芍药最盛,花时论担而售,计十钱可得百余朵……”其种植规模之大可以想见。就品种而言,明朝已栽种常规品种30多种,至清代发展到50多种,现在已达400多种。

清末以后,亳州数次遭罹战祸,加上黄河屡屡泛滥,水患频顾,中药业几经兴废。民国初年,又复兴旺,纸坊、里仁、花市等街有药栈近百家,外地药商设埠60多家。然而好景不长,东陵大盗孙殿英三次祸亳,敲诈勒索、明火执仗,导致百业萧条,药材的种植、销售奄奄一息。

亳州土壤结构宜于种植各类药材。大宗品种有白芍、菊花、桑皮、花粉,产量甚至可以左右全国价格,尤其是亳芍,药效高、粉量足、产能大,冠于中华。新中国成立前,亳州中药材种植多在涡河、洪河沿岸,多以白芍为主。

1949年,亳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300多亩。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土地,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提高,面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主要分布在沿涡河、洪河的十八里、魏岗、张集、十九里、大寺、大杨、城父等地。

1952-1954年,白芍收入形势喜人,药农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亳县中药材的发展也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让少数药农先富了起来,这是城乡致富迈开的第一步。

之后,为防止“两极分化”,1953年,阜阳专区下达了白芍统购的指示,同时开征白芍农业税,这对想靠种植药材发家致富的少数农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中药材种植得以恢复。经过长达十多年的发展,到1973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万亩,其中白芍占60%以上,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如今,亳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稳定在120万亩左右。

天下药商聚亳州

有种植就有加工,在亳州,自古至今就有专门从事药材加工的行业。

据亳州市药业行业协会副会长韩志军介绍,明清时期,亳州花子街是药材炮制重地,聚集了“南京派”“开封派”“亳州派”三派炮制高手,前店后坊式药栈毗连相接,家家炉火熊熊,户户药香弥漫,飘达数条街区。

炮制之前,有些药材还需进行修制,即切片。白芍、丹皮等大批根茎药物必须先行修制,切成片状,方能炮制使用。据史料记载,清代时,城内花子街集中了200多户个体切片户,工人数千,有时代人加工,有时自切自销。

367年前,如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开建。作为亳州的标志性景点,凡是到过花戏楼的游客,无不为其精美的砖雕、木雕所折服。

花戏楼又名山陕会馆,是清代在亳州经营中药材生意的山西、陕西商人所建。从花戏楼的精美绝伦,不难想象山陕药商的富有,从山陕药商的富有,不难想象当时亳州药材经营之盛。

明清时期,亳州依靠涡河航运,万商云集,经济繁荣,成为皖北一大商埠,也是全国四大药会之一,“天下药商聚亳州,亳州药商闯天下”生动表现了亳州药市的繁华。

那时,亳州做药材生意的集中在里仁街、纸坊街、老花市三条街,有药行、药号、药店一百余家,多富贵大贾,他们集资建立了很多会馆,作为他们同乡公议事务之所。因为百业兴旺,各行各业都建有会馆,有记载的达三十余所,花戏楼就是山陕会馆所在地。

陆路运输药材均以“红车”为主,“红车”亦称“药车”,独轮木架,这些车虽小,但成帮结队,其运输量也相当可观,一帮多者七八十辆,结帮行走连成一片,在穿城越市时引来许多行人驻足观看,形成一大景观。每逢众“红车”来到亳州,各栈、行、馆药业同仁出迎数里远,为其端茶、倒水、递毛巾。淳朴的经商之道,充满着丰富的药文化内涵。但从抗日战争起,黄河花园口决口,造成涡河淤塞,又加连年战乱,国民党重税盘剥,使亳州商业市面日趋萧条。

如今,随着药业经济的全面繁荣,亳州药商已发展到十万之众,仅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内,就有承租药商近2万人。

杏林名医世代传

提起“药都”,亳州在全国的名气很大。但要说起亳州还是历史悠久的“医乡”,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东汉时,神医华佗的诞生,为亳州的医学事业竖起了划时代的旗帜。华佗擅长外科与妇科,首创全身麻醉手术,被誉为外科鼻祖。在医学理论上他也有诸多建树,后署名华佗的著述不下几十种:其弟子吴普整理传世的《神农本草》,被称为中华第一部医药专著,专家推论为华佗著作;另一弟子李当之所著《李当之本草》,无疑深受华佗影响,为后世李时珍所著另一部医药名著《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亳州名医辈出。清代郭钦、金鉴、马济营等,悬壶济世,无论贫富,皆悉心诊治,颇得民心。

至民国,亳州医界香脉不绝,著名的有“三臣”,其中最具名望的为杨子臣,专攻伤寒派,讲究“六脉辨证”,其弟子有魏佩三、怀立忠等。其次为申杰臣和吕烈臣:申攻“时方派”,擅治时疾;吕重中医外科,对治疗痈疽有独到研究。

民国末期至新中国成立后,亳州中医界名人辈出,著名的有白云奇、寇瑞庭、汤十久、展春圃、赵四先生、张六先生等。白云奇先生舍药施医,赈济灾民,被誉为“白衣大士”,曾与全国四大名医的施今墨先生联手治疗河南商丘的瘟疫。寇瑞庭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尤长于肝病和乙脑的治疗,一生救人无数,《人民日报》曾专文报道。在六大名医的带动下,亳州医界一时人才济济,辐射至周边诸县,对中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后来,六大名医各有传承,较有名望的有杨秋鹏、刘成吾、杨从鑫等,在肝病、小儿科疾病、中医外科等方面,他们均有独到的治疗效果,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国医大师、名中医培养工作,目前,亳州市中医院已创建15个名医工作室。

回首历史,中医药的点点星光,在亳州这片大地上,早已汇成浩瀚星河,成为亳州三千多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抚今追昔,亳州正在紧跟历史的脚步,薪火传承,开拓创新,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发展史新篇章。(记者 路振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