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网站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政府信息公开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专题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政府新闻发布会实录

亳州市2021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1-11-03 14:30 来源: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
【字体大小:

11月3日下午2:30,亳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市2021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岩作新闻发布,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吉明、市水利局局长荀凤飞、市城管局副局长常永斋、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阮中海出席新闻发布会并接受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修薇主持此次新闻发布会。

视频链接地址:http://www.ahbztv.com/videodetail.html?id=SP06599fd85c8d240f5966f399822cc1789&menuCode=stw001014004

发布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岩就2021年亳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作主题发布。


进入“十四五”,为保障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再创新绩,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地表水污染治理集中攻坚战,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基本情况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情况。全市“十四五”期间国家和省共考核我市8条主要河流和13个断面的水环境质量,2021年底要求达到Ⅲ类水质的有6个,优良率目标为46.2%。根据9月24日省水处在全省水污染防治视频会议上通报,2021年1—9月我市国考断面优良率为61.5%,13个断面中达到Ⅲ类水质的有8个,分布在7条主要河流,分别是涡河岳坊大桥、涡河龙亢、西淝河利辛段、芡河立仓、茨淮新河阚疃闸上、北淝河亳州市、小洪河入涡河口和赵王河入涡河口,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二)地下水资源保护情况。我市属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多年人均水资源量510m?,不足安徽省的1/2,全国的1/4。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深层地下水超采和水位下降较快等问题日益凸显。针对深层地下水水位持续降低现状,我市高度重视,认真梳理影响因素,通过实施地下水源置换、主城区地下水超采区自备井关停等有力施策,有效遏制了水位下降并逐步实现回升。根据水利部门监测数据,2021年一、二、三季度全市深层地下水平均水位同比上升1.08米、3.07米、5.56米,目前这种上升势头还在持续。

(三)饮用水安全保障情况。根据省厅网站公布的《安徽省地级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我市城区3个地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除因地质原因导致的氟化物和钠离子少许超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饮用水标准。亳州市调蓄水库地表饮用水水源地自正式启用以来城区供水量逐步加大,目前占城区总供水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且2021年1—9各项指标均稳定达到饮用水标准,有力保障了全市饮用水安全。

二、主要做法

(一)全面启动地表水污染治理集中攻坚战。为切实改善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西淝河、茨淮新河等重点河流水污染防治的深度和广度,我局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积极实施《全市地表水污染治理集中攻坚战工作方案》,重点开展了沿河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污染河道整治、分期分批分类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养殖污染整治、乡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主河道重要支流水系贯通和水生态系统专项整治、市区和各县区城区雨污管网排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清河行动、城乡生活垃圾专项整治等9大专项行动,力争用2—3年,逐步实现全市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目标。

(二)多措并举保障饮用水安全。一是转变饮用水来源结构。为保障全市饮用水安全,缓解主城区地下水下降趋势,我市借助引江济淮入亳有利时机,加快建成了城南地表水厂及亳州市调蓄水库,并及时开展了城区饮用水水源置换工作,目前,城南地表水厂日供水量13万吨左右,约占城区总供水量的76%,我市中心城区已主要使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我市中心城区一水厂、三水厂、应急加压泵站地下水源已停用压采,转为备用水源,长期困扰我市的氟化物、钠离子等指标超标问题将彻底解决。二是常态化开展水源地专项检查。今年以来,我市开展了2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全覆盖排查,对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随机抽查。检查重点内容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警示牌和宣传牌的设立情况;排查保护区内环境违法违规问题及环境安全隐患情况;检查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情况等。共检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29处,发现问题156处。目前已整改完成108处,其余问题正按照序时进度整改。通过专项检查,进一步消除了饮用水环境安全隐患,规范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管理,推进水源地保护工作规范化建设,全面确保水源地环境安全。

(三)强化清水廊道水污染防治。一是制度先行。2021年4月,我局以市环委办名义印发了《亳州市“两河一库”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职责清单》,明确了清水廊道污染防治部门职责和属地责任,进一步强化清水廊道水污染防治力度,确保清水廊道水环境安全。二是强化排查。扎实开展“清河”行动,利辛县积极开展两河及其支流水环境问题排查,截至2021年9月第三季度,排查出的605个水环境问题均已交办给相关属地落实整改。2021年4月,开展了西淝河、茨淮新河清水廊道支流水质水量摸底调查,对各支流水环境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为清水廊道综合整治及支流调水工程提供了基础信息。调查结果以专报的形式报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均做出了重要批示。三是推进项目。分步实施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实现清水廊道水环境的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计划在清水廊道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6个,分别为西淝河龙德泵站、西淝河朱集泵站、西淝河高公大桥、西淝河阜阳市断面、西淝河亳州市断面和茨淮新河阚疃闸上,正在有序实施;积极推进西淝河污染防治项目2个,分别为西淝河(利辛段)支流河口湿地建设项目和西淝河(利辛段)流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落实西淝河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及8条支流进行污染整治,改善西淝河水环境质量。

(四)深化农村污水治理。一是实施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开展乡镇污水处理厂整治专项行动,制定《亳州市乡镇污水处理厂督查考核方案》,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和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组成督查组,对各乡镇驻地污水处理工作开展全面、拉网式督查,重点检查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率不高、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等问题。截至2021年10月,已完成督查16个乡镇,督查情况于以专报的形式报市委、市政府,推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问题整改,改变集镇雨污水管网“堵塞无人疏、损坏无人修、污水随意流”的局面。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我局联合市城市管理局与各县区开展乡镇雨污分流、污水收费、污水纳管和建立管网运维管理机制等工作,目前谯城区已确定了双沟镇和魏岗镇为试点乡镇,并开始启动。二是打造农村污水处理试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市在涡阳县店集镇、牌坊镇,利辛县孙集镇、王市镇和谯城区淝河镇分别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项目,为此市局统筹专项资金560万用于支持项目建设,旨在打造样板工程并在全市复制推广。

(五)加强水污染综合执法。为切实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我局组织开展了全市排污工业企业排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模化养殖企业、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随机抽查等专项行动,一旦存在环境问题,立即通报县区限时整改。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检查工业企业127家,通报问题企业86家,已完成整改48家。检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429处,发现问题156处,已整改完成108处。检查规模化养殖企业63家,通报问题企业33家,已完成整改19家。检查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60家,存在问题48家,全部整改完成。查处违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涉水环境执法案件15件,其中移送公安部门进一步处理7件,处罚金额共150.14万元。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积极申请上级环保资金支持我市水污染防治。“十四五”以来,全市水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增强,特别是市政府决定用2—3年的时间全力改善地表水质量,力争达到全域Ⅲ类水质标准。在市本级和各县区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大力申请中央及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我市水污染防治是可行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个中央资金水污染项目库,分别利辛县西淝河项目2个和谯城区古井镇项目1个,其他项目正在积极谋划、申请。

(二)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置换工作。亳州市调蓄水库及城南地表水厂正式启用后,我市城区饮用水水源置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城南地表水厂日供水量13万吨左右,约占城区总供水量的76%,饮用水来源结构得到根本转变。城区涡河以南的一水厂、三水厂、应急加压泵站3个地下水源已停用压采,仅涡北水厂作为涡河以北城区供水水源,继续使用。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推进涡北地表水厂建设项目,计划2023年5月底前建成,届时我市中心城区将全部使用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不但彻底解决饮用水氟化物、钠离子等指标超标问题,更对全市地下水资源保护起到重大作用。蒙城县、利辛县也分别建成并启用了县城地表水源地,目前正在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计划在2个县级地表水源地建设4个地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4个。

(三)持续强化农村污染防治。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全市实施《全市地表水污染治理集中攻坚战工作方案》,我局开展了前期农村各类污染源问题初步摸底调查工作,牵头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乡镇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2项专项行动,下一步将结合2021年农村污水处理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全市43个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项目、31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6个乡镇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和13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将水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到基层农村,为广大农民群众打造水清岸美、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