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网站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政府信息公开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专题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历史规划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印发亳州市“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10-24 00:00 来源:市政府办 浏览:
【字体大小: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亳州市“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10月17日

亳州市“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

  “十二五”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经济社会保持平稳持续较快发展,就业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十三五”时期,我市总体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巨大发展潜力,为促进就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市经济活力和市场环境将进一步持续优化,科教资源丰富和人力资本充足优势日益凸显,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将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一带一路”、健康中国建设、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世界中医药之都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我市在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将不断拓展我市就业的空间。
  同时,“十三五”时期,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仍然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市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不强、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等问题将进一步影响就业的规模和质量。把就业作为社会稳定的基石和最大的民生,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保障民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依据国家《“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安徽省“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旨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就业工作相关部署,明确我市“十三五”期间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我市“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综合性、基础性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总量与结构并重、坚持供需两端发力、坚持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协同、坚持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坚持普惠性与差别化相结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协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奋力走在皖北振兴前列”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形势基本稳定,通过就业创业带动2.8万贫困劳动者脱贫。
  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不断提高,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5%以上,工资收入合理增长。
  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促进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各类劳动者创业创富通道更加畅通,全社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创业成功率明显提升,创业带动创新、促进就业增收能力持续增强。全市新增注册企业5万个以上,带动就业约20万。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个。
  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超过9.5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重达到25%,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状况有效缓解。

 专栏1  “十三五”期间促进就业主要指标

指   标

2015年基数

2020年目标数

属性

一、就业规模和质量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7.8]

[15]

预期性

2.城镇登记失业率(%)

3.76 

≤4.5

约束性

3.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7 

≥95

约束性

二、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4.新增注册企业数(万个)

---

[ 5 ]

预期性

5.新增注册企业带动就业数(万人)

---

[ 20 ]

预期性

6.规模以上企业数(个)

793 

≥1300

预期性

三、人力资源结构

 

 

 

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7.5

9.5

预期性

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万人)

0.4

0.8

预期性

8.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5 : 29 : 66)

8 : 42 : 50

预期性

9.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12.5

20

预期性

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3.5

5

预期性

备注:“[ ]”为五年累计数,“()”为2016年数。

  二、着力推进经济发展,增强创造就业岗位能力
  (三)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提高新兴产业就业比重。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中心城市和工业集聚地,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园区,广开服务业就业渠道。积极把握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建设大健康产业基地,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协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不断增强新经济形态吸纳就业能力。研究制定推进亳州共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集研发中心和孵化器于一体的共享经济创新实验室,推动共享经济在交通、住宿、餐饮、金融、教育培训、技术服务等领域率先突破、加快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和消费者多方共治的监管模式,推进发展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开发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新型就业模式。

专栏2  制造强市建设工程

新兴工业强市建设工程。以《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亳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兴工业强市为目标,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协同发展配套产业,大力推进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300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

 

  专栏3  支持发展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模式

1.营造有利于共享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完善风险控制、信用体系、质量安全、社会保障等政策,保障各方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资源通过共享实现高效充分利用,支持共享经济加快发展。

2.完善支持劳动者参与共享经济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共享经济创业人员,按规定享受现行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快完善用工、工资支付等相关制度,引导和支持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劳动者参与共享经济下的就业创业活动。

  (四)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规模。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承接轻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巩固传统就业优势。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积极谋划发展“一区一业”“一村一品”。创造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居家灵活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家政护理、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家庭用品配送等家庭服务业。积极培育“优秀家庭服务企业”,扩大家庭服务就业规模。鼓励中小企业利用电商平台等多种方式开拓市场,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广开外向型经济就业渠道。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高水平多样化就业。
  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延伸农业、林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和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以及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双千工程”。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积极开展森林创建工作,实施林业产业扶贫工程,引导林农发展林药种植等林下经济。着力推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运,推进“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扩大职业农民就业规模。到2020年,力争家庭农场达到0.5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0.9万个,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超过120个。
  三、畅通创业渠道,着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六)畅通创业创富通道。
  营造宽松便捷的创业政策环境。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收费管理制度、商事制度等改革,减少审批环节,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创新监管方式,优化政府服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制约劳动者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初创企业的场地、设施、房租水电、住房等优惠政策扶持力度。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过剩产能转岗职工、残疾人、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创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建立鼓励创业和宽容失败的保障机制,加强对创业者再创业的指导和援助。从2017年起,争取每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3万户。
  强化创业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产业发展基金的作用,积极引进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融资、供应链融资等创新业务,提供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方式的金融服务,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压力。拓展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亳州办事处市场功能,为创业企业提供展示、股权转让、融资对接等综合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科学评估还款能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创业主体贷款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
  (七)鼓励各类创业主体发展。
  鼓励高层次人才创业。加快落实高校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完善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技、教育、文化等专业人才成为创业的引领者。探索符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模式,促进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科技人才创业。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依托我市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高精尖缺”海内外专业人才和科研团队来亳讲学授课、技术攻关、就业创业。制定并完善便利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亳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形成引进、使用、管理、服务的高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引才引智和创新创业环境。
  支持返乡下乡创业。降低返乡下乡创业门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返乡下乡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返乡下乡创业需求特点的产品和服务。依照国家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要求,继续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申报返乡创业试点。依托存量资源整合发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推进创业创新农民与企业、市场与园区对接,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保护与发展传统手工艺。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带动返乡创业,继利辛县成功争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其他两县一区也要积极争取,大力推进县级电子商务大众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和完善电子商务园区服务能力。

专栏4   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

1.分类实施试点。按照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以县为主体因地制宜开展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农村电商、促进转型脱困、带动增收脱贫等返乡创业试点工作。

2.完善返乡创业政策。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支持试点县区加快出台降低门槛、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等创新性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

3.优化返乡创业环境。支持部分试点县区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和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提高培训能力。加强交通、物流、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支持试点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等创业。引导高校开展创业创新训练计划,建立健全弹性学分制管理办法,支持大中专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创新。推动实施以大学生为重点的青年创业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创办科技型、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支持高校建设大学生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认定和支持建设一批青年创业园,大力扶持亳州青年创客空间、筑梦社区等创业园区;重点扶持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创办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专栏5  贯彻落实省“创业江淮”行动计划

积极贯彻落实全省“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创客逐梦、创业领航、创业筑巢、融资畅通、青年创业、高端人才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村官创业等八大工程,积极打造两大平台,即创业服务云平台、创业创新竞赛平台。鼓励劳动者创业,新增注册企业5万个以上,带动就业20万人以上。

  (八)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力军作用,整合、提升、完善一批公共创业孵化基地,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各类创业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以经济开发区、高校、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鼓励开发区、产业集群专业镇将孵化业务向前端延伸、向后端扩展,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孵化体系,到2020年,建设20个以上众创空间。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和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加强各类创业基地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全市创业平台资源共享开放,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和创业服务云平台,实现创业创新政策和服务全覆盖。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创新能力。
  (九)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健全创业传导扩散机制。打通“创业—创新—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培育链条,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推动企业从管控型组织向创业孵化平台转变。支持“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引导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为网络创业人员提供场地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
  鼓励新创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引导新创企业积极吸纳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强化企业用工指导服务,完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用工服务联动机制,推进校企对接、乡企对接,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吸引人才到新创企业工作,扩大创业带动就业规模。
  四、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稳定就业局势
  (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就业质量高的行业加快发展,开发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和层次。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落实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政策。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推进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就业岗位,按规定落实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等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农业现代化部署,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扶贫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激励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提升基层就业待遇。对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落实好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机关单位试用期工资、事业单位转正定级和职称申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助力青年学子创业。开展能力提升、创业引领、校园精准服务、就业帮扶、权益保护五项行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型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见习岗位,落实见习补贴政策。每年开发1000个就业见习岗位,吸纳毕业1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实践。加大对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和服务力度,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学生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十一)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扩大转移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深化与其他地区的劳务对接和跨市劳务协作。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继续深化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等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继续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制度,改革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围,提供同等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基本就业服务,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畅通市内转移就业渠道。到2020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以上。
  (十二)扎实推进就业脱贫。
  加强贫困劳动者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全面了解贫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培训需求等。安排技能脱贫专项资金,实施“春潮行动”和技能脱贫千校行动,让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者至少掌握1项以上脱贫技能。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定额补助学费或生活费,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对接机制,实施“小城镇乐业工程”,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就业工作,推进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者居家就业。
  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脱贫。继续大力实施“亳州老乡,请您回家”活动,支持农民企业家回家乡发展以及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贫困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就业扶贫驿站,为扶贫企业开设扶贫车间、电商服务中心等提供基础设施条件,推荐贫困劳动者到扶贫车间就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等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助学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等业务。制定政府购买创业服务清单,调动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服务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对贫困劳动者的创业服务。

专栏6   就业脱贫工程

围绕帮助农村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脱贫的目标,以增加贫困劳动者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实施扶贫驿站、居家就业、转移就业、就业兜底、技能脱贫等八大行动,确保技能培训精准到位、措施落实精准到位、资金使用精准到位。到2020年,帮助2.8万贫困劳动者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

  (十三)统筹其他群体就业。
  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实施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对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摸底,完善困难人员档案,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使其尽快实现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建立公益性岗位补贴正常增长机制,每年开发3000 个公益性岗位,优先保障零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确保困难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至少有1人就业。加强社会救助与就业联动,对实现就业的低保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按规定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并通过“低保渐退”等措施,增强其就业意愿和就业稳定性。
  做好特定群体就业工作。做好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扩大退役军官再就业制度适用范围,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做好残疾人、少数民族劳动者、退役运动员就业促进工作。推进戒毒康复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群体就业。
  五、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有效配置
  (十四)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对接市级信用体系,归集整合就业、社会保险、人事、劳动关系等方面的信用信息,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信用体系,并实现跨县区、跨业务共建共享共用。建设全市人力资源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共享,深度挖掘利用业务数据,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全市人力资源一体化开发。
  加大监管力度。依法规范实施人力资源市场行政许可,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探索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提升监管效能。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积极推进社会协同共治。
  (十五)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可及性。加强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建立职业指导员、职业信息分析专业人员、劳动保障专理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仲裁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劳动关系协调员等专业工作人员队伍,逐步推行业务经办窗口综合柜员制。完善普惠性就业服务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全面公开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扩大公共就业服务有效供给。深化就业创业“四进四扶”工作机制。创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

专栏7  就业创业“四进四扶”工作机制

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深入高校、企业、园区、社区(村),通过扶政策、扶资金、扶体制、扶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就业创业政策措施精准落地。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制度,综合运用大数据等就业服务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就业信息分析利用,指导劳动者规划职业生涯。实施“智慧就业”项目,建设亳州公共就业创业网,推广“阳光就业”网上办事系统运用,打造“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面建成市级集中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专栏8  “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就业”项目。深度融合就业创业工作的新目标、服务对象的新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推进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的理念、模式和技术创新。到2020年,全面建成市级集中、信息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

2.完善“阳光就业”网上办事系统。推广“阳光就业”网上办事系统运用,推进实体办事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效率和共享效果。

3.建设亳州公共就业创业网。创新公共招聘服务模式,整合全市公共招聘资源,畅通公共招聘网络渠道,打造“一点发布,全市共享”网络招聘服务平台。

  (十六)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态创新。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档案管理等人力资源服务。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力开发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服务产品。推进服务类型向人才测评、薪酬管理、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中高端业态升级,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共享平台,鼓励发展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和发布制度建设。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以亳州市区为中心,建设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高地,培育一批本土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引进一批省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能力提升行动,建设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人才队伍。
  (十七)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打破城乡、区域、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残疾等歧视,及时纠正招聘过程中限制和欺诈等行为,消除人力资源流动障碍。建立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完善落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政策制度,促进人力资源横向和纵向自由流动。
  强化人力资源流动公共服务。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加快社会保险信息互联互通进程。完善社会保险兜底保障机制,实施“一人一卡”制度,引导创业期和择业(失业)期人员以个体身份续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重点群体缴费困难的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
  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素质
  (十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分类推进有特色、应用型和技能型高校建设,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重点支持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培育并形成一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双能”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全流程协同育人,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组织质量评价。
  (十九)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类管理,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到202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左右。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立集约高效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促进、人才培养紧密衔接,推行“技能+学历”教育。深化技能人才校企培养合作机制,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开辟公办职业院校重点专业一体化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打造一批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推动多元办学,支持企业、民营资本举办职业教育。“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15个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职教集团、2所省级示范技师学院。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推行终身职业培训,探索建立劳动者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拓宽终身培训渠道。以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建立健全覆盖全体、贯穿终身的职业培训体系。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加强重点产业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研究,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职业培训财政补贴机制,探索实施整建制购买培训项目等方式,改善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的培训效果。
  健全劳动者技能提升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评价办法。建立优秀技能人才技能资格越级申报、技能等级直接认定制度。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落实首席技师津贴。完善技能人才与同等学历、职称人员享受平等待遇政策,落实招聘录用、岗位聘任、职务职级晋升、职称评定、薪酬、学习进修、休假体检等待遇,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在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中的比例。
  提升重点人群职业技能。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装配式建筑、现代服务业等,对贫困劳动者、退役士兵、就业援助对象等重点人群开展免费培训,对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高校毕业生等城乡劳动者开展补贴性培训。每年培养新技师200名、高级工3000名。实施技能脱贫专项行动,每年培训2000人。开展新技工系统培养,每年系统培养新技工不少于500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教育培训经费制度保障,实施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培训企业职工不少于1.3万人次。

专栏9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1.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左右,主要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职业农民,重点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及电商人才,将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一遍。

2.健全培育机制。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多元参与、适度竞争的培育机制。

3.创新培育模式。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参与式、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育方式。充分考虑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鼓励采取“点单式”培训。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员进行考核认定并颁发“两证”。

4.加大支持力度。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免费培训,市级以上资金以奖补形式直补培训机构。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职业农民制度。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各类经营实体,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二十)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终身教育制度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基地和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建立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报告制度,强化高校继续教育责任主体意识。鼓励高等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支持社会成员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发展。建立学籍转换、学分累计与学习成果互认制度,实现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的互相融通。科学设置评估考核指标,加快构建全程化、模块化、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探索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增强终身学习质量保障能力,提高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积极性。
  (二十一)培养良好职业素养。
  引导就业理念转变。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增强毕业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自我评估能力、职业开发能力及择业能力,引导毕业生理性就业。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和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培训全过程,引导企业加强职业文化建设,培育工匠精神。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各领域各环节。完善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劳动者培育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七、完善机制,构建有力的保障支撑体系
  (二十二)优化各类政策协同推进机制。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政策的衔接,营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环境。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继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财政预算,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面落实税收减免等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就业创业的融资支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行动,以七大群体为重点,推行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激发劳动者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作用,鼓励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尽快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

 专栏10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工程

实施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体等七大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开展就业促进、职业技能提升、托底保障、财产性收入开源清障、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监测能力提升等六大支撑行动,开展国家专项激励计划试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步,力争高于经济增长,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十三)加强社会资本带动机制。
  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扩大就业创业服务供给,完善政府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政策,推动向社会资本购买基本就业创业服务,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创新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机制,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放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机构外资准入限制,重点支持举办非营利性职业院校,大力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机制。积极实行划拨土地、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二十四)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加强对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全面推进劳动用工互联网备案系统建设,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依法推动企业与职工开展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和工商联、企业联合会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推动形成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开展企业薪酬调查,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加强违法行为经常性排查和预警防控,推动执法力量下移。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式,建立举报投诉案件市级联动处理机制,完善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协作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基层监察执法力量,实施劳动保障监察能力提升计划,规范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行为。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和仲裁特别程序。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提升基层调解工作规范化水平。
  (二十五)构建就业形势综合监测机制。
  健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就业统计口径和方法,探索建立就业新形态、创业工作统计监测指标。完善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率调查制度,实施全市月度劳动力调查,扩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面。加强就业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核查,并与社会保险等其他数据对比分析,确保数据真实有效。健全就业形势定期综合会商评估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就业数据与宏观经济、行业经营等数据以及社会机构相关数据交叉比对机制,科学进行就业形势监测和分析。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就业形势与价格、收入变化分析,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建立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监测企业人员变动情况及趋势,适时发布预警信息。
  八、组织实施
  (二十六)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分工。
  充分发挥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得到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意识,切实履行好职责,不断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就业创业领域各项工作。
  (二十七)加强上下联动,压实各方责任。
  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围绕规划主要任务,进一步细化目标措施,逐项分解目标任务,加大资金投入,增强项目支撑,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抓好贯彻落实。完善就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就业创业指标考核权重,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二十八)加强督促检查,抓好规划评估。
  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对就业工作进度和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监测,组织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附件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序号

重 点 任 务

责 任 单 位

完成

时间

1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制造强市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提高新兴产业就业比重。

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2

推进共享经济发展,支持发展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模式,不断增强新经济形态吸纳就业能力。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商务和粮食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3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稳固就业面,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创造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居家灵活就业机会,广开就业渠道。

市经信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和粮食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市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4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高水平多样化就业。

市农委、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旅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5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稳定现有用工岗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同步推进劳动者技能转换,增强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匹配性。

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6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收费管理制度、商事制度等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创业政策环境。建立鼓励创业和宽容失败的保障机制,加强对创业者再创业的指导和援助。

市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和粮食局、市工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7

引导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金融支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增强其吸纳就业能力。拓展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亳州办事处市场功能,为创业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市政办、人民银行亳州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8

鼓励高层次人才创业。从人事制度改革、金融服务、人才引进、价值分配等多角度分类施策,全面激发专业人才、科技团队创业热情。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政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9

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委、市商务和粮食局、人民银行亳州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10

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高端人才、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贫困劳动者、残疾人等各类群体创业创新。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民政局、市扶贫局、团市委、市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11

加强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建设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12

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加强各类创业基地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全市创业平台资源共享开放,加强基层公共创业服务,鼓励各类院校举办创业培训活动。

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团市委、市农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13

健全创业传导扩散机制,打通“创业—创新—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培育链条,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实施创新企业百强计划,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创新型创业企业。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和粮食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14

加大政策激励,强化机制联动,鼓励新创企业积极吸纳就业。

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和粮食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15

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就业质量高的行业加快发展,开发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

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和粮食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16

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激励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牵头负责

2020年

17

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方法,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牵头负责

2020年

18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化县区劳务对接和劳务协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委、市经信委、市城乡住房建设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19

实施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破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障碍,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和粮食局、市农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20

实施“春潮行动”和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让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者至少掌握1项以上脱贫技能。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扶贫局、市民政局、市农委、市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21

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到2020年,帮助2.8万贫困劳动者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扶贫局、市农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22

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优先保障零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就业,确保困难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至少有1人就业。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扶贫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总工会、市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23

做好特定群体就业工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民政局、市民委、市体育局、市残联、市司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24

坚持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供给侧改革,加快市场法制化建设进程,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

2020年

25

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工商局牵头负责

2020年

26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化就业创业“四进四扶”工作机制,实施“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可及性和信息化水平。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

2020年

27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推进计划,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业态创新和集聚发展。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和粮食局、市经信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28

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强化人力资源流动公共服务,统筹人力资源有序流动。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

2020年

29

推进高校分类发展,统筹各类人才培养。

市教育局牵头负责

2020年

30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高校专业改革机制,优化学科体系结构,实施科教大市建设工程,培育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市教育局牵头负责

2020年

31

强化教学和科研实践,加强“双能”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发挥高校及科研机构创新策源地作用,协调推进产业层次和人才结构的升级。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32

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类管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

2020年

33

实施技工大市建设工程,加大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力度,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34

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办法,支持技能人才与同等学历、职称人员享受平等待遇政策,健全劳动者技能提升激励制度。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35

分类推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突出、高效实用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立职业技能实训绩效评价机制,不断增强公共实训能力。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36

分类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加强重点人群专项培训。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

2020年

37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市农委牵头负责

2020年

38

研究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牵头负责

2020年

39

强化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就业理念转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育工匠精神。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40

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发展规划对就业创业的促进作用,优化各类政策协同机制,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政办、市地税局、市国税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41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工程。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42

创新就业创业服务供给模式,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扩大就业创业服务供给,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格局,提高就业创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43

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加强劳动维权保障机制和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

2020年

44

构建就业形势综合监测机制,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和预警机制。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亳州调查队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0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