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当前位置: 网站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政府信息公开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专题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政策简明问答

媒体解读《亳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2022-02-25 09:08 来源:亳州晚报 浏览:
【字体大小: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日,《亳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明确服务全市“六一战略”,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如期完成;PM2.5等大气污染物持续降低,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全面达到考核要求,碧水保卫战稳中提质;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十三五”以来,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保持战略定力,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充分把握新机遇新形势,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减污降碳总要求
  “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减污降碳总要求,注重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亳州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绿色、共享、高效、低耗”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十四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毫不放松推进环境治理,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环境问题整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人民群众提供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优质生态产品。
  加快绿色发展转型,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引导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广泛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推动绿色制造水平提升。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到2025年,完成国家和省对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要求。积极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2023年底前,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0%以上。深入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加快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典型示范企业。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引导全民绿色消费。
  展望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力争消除重污染天气
  《规划》指出,要做好协同防控工作,巩固提升大气质量。落实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抓好NOX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加快补齐臭氧治理短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力争消除重污染天气,使“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
  推动大气污染精准科学防控,强化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协同管控。优化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市的联防联控。提升大气污染科学治理能力,建立“天地人”一体化大气观测网,加快重点污染源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排放。落实重点行业NOX等污染物深度治理,推进玻璃、建材等行业污染深度治理。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治理,推动用能绿色化发展。
  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控,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管理。强化面源污染防控,持续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加强生活及其他面源污染控制,全面禁止秸秆、垃圾等露天燃烧。加强其他污染治理,落实光污染防控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大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或改造,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强化三水协同共治,持续提升水体环境质量。以水生态环境改善为核心,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污染减排与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草有鱼、人水和谐”。
  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到2025年,城市基本实现集中式饮用地表水水源全覆盖,水质达标率稳步提升。深化水环境治理,狠抓企业污染防治。强化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深化河流综合治理,到2025年,主要河流国控断面水质改善达到考核目标。大力推动水生态修复,强化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推进河流湿地环境修复,到2025年县城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实施环境分类防治,保障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控结合,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治,保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深化农村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到2025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到2025年,所有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装备全配套,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到2025年,全市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达40%左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利用体系逐步建成。
  重点任务方面,《规划》还明确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闭环智慧管控,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
  坚持系统治理保护,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重点生态空间保护监管,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守住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规划》明确,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以更大力度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水平。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浓厚氛围。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城市建设。
  要强化闭环智慧管控,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推进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
  推进固体废物处置和利用,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实现乡镇、村医疗废物应收尽收,及时规范高效处置。强化涉重金属污染管控,严控重点重金属环境准入。加强核与辐射监管及应急管控,从源头控制和防范安全隐患。强化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举措,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深化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与方法,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更严密科学的管理机构队伍,进一步优化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建设,深化环境监督长试点工作。构建更严明的环境责任体系,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构建绿色发展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强化正向激励,量化刚性问责。压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塑造更高效的市场治理体系,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与服务投资、建设、运行。建立更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完善环境信用体系,拓宽环保信用评价结果应用领域。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夯实生态环境保护支撑。聚焦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构建最严格全覆盖的执法监管体系,健全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智慧管控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实施最严格的执法监管体系,创新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模式,规范生态环境执法行为,不断提升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现代化的环境监测体系,深化污染源监测监控一体化建设。建立全覆盖智慧化的监测预警网络,全面提升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有效集成和互联共享。加强环境监测试验分析能力建设,提升监测分析预报预警的及时性、前瞻性和精准性。构建智慧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切实提升环境智慧化监管能力。加快推动大数据分析应用,建立污染源管理和污染物减排决策支持系统。打造能力过硬的专业队伍,吸引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的环境保护人才来亳州工作、为发展服务。
  《规划》还明确了保障措施,要求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规划目标指标落实为核心,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落实环保资金投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调动和引导社会资金大力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