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您现在位置: 网站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政府公报 > 2021年第4期 > 市政府文件
  • 索引号

    1134160073302996XP/202110-00085
  • 组配分类

    市政府文件
  • 发布机构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2021-10-22 09:01
  • 发布文号

    亳政办秘〔2021〕40号
  • 关键词

  • 有效性

  • 有效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
  • 主题导航

  • 信息名称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印发《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 内容概述

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印发《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0-22 09:01 来源:市政府办 浏览:4066次
【字体大小:  

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推进落实《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单位职责,明确责任人员,细化目标任务,倒排时间节点,确保完成《纲要》目标任务,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规划落实情况报市发展改革委。

 

 

                    2021年8月6日

 

 

《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为推进《纲要》落实落细,现制定如下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一、高质量推进创新发展

(一)建设提升创新研发平台。

1.建设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吸引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单独或与我市企业合作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力争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3—5家、市级创新平台10家。(市科技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布局,支持省级开发区建设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平台。力争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建成投用亳州高新科创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市科技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促进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构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新建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5家。(市科技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发挥重点行业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到2025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科技专员全覆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市科技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实施“百企领军”“千企竞发”等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6.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科学制定实施招才引智计划,定期发布引才目录,加大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团队引进力度。探索与沪苏浙人才双向挂职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引进人才16.5万人、总量达6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万人、急需紧缺人才12万人。(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7.加快培育本土人才。制定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力争到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7万人以上。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人才办、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8.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健全科技人才组织管理方式,激励和保障机制,改进科研人才薪酬制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人才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9.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留住机制,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留亳返亳来亳就业创业政策。力争到2025年,累计吸引1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亳就业创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10.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知识产权等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设立亳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具有亳州特色的现代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药业发展促进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专利与科技、经济、金融创新结合,加速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化、全链条发展。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2.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风险补偿机制,建设覆盖创新企业全周期的投融资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银行开发和推广科技金融信贷产品。鼓励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担保产品。鼓励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资本进入亳州,重点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助力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市科技局牵头,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人行亳州市中支、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3.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强科普工作。(市科技局牵头,市科协、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全方位推进开放发展

(一)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4.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推进6个省级开发区标准化建设。市中心城区重点承接现代中医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县域重点承接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饰、汽车及零配件、绿色装配式建筑、建材家居等产业。加强蒙城县、利辛县、涡阳县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承接产业空间,培育壮大县域产业集群。(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药业发展促进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5.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1)制定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蒙城上海蔬菜基地等,扩大全市设施蔬菜种植规模,到2025年,新增设施蔬果栽植面积10万亩、市级以上蔬果标准园20个。(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推动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优质农产品销往长三角地区。(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6.提升中医药服务长三角健康发展能力。

(1)大力发展中药材良种繁育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建设一批绿色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50万亩。(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大中医药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与研发力度,实现中医药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市药业发展促进局牵头,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鼓励市内中医医疗机构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共建,提升中医药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医保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培育具有亳州中医药特色的服务贸易项目、服务业品牌、旅游品牌,建设一批融中医医疗养生、药膳体验、健身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把亳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文化休闲、中医药养生旅游目的地。(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市药业发展促进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7.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1)引进沪苏浙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合作,通过设立分校、整体托管等方式提升我市办学水平。(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参与长三角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升我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水平。深化医疗领域合作,引进沪苏浙高水平医疗团队和专家等优质医疗资源。(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深化信用领域合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数据资源局、人行亳州市中支、市中院、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全面推进在食品药品、旅游、市场消费等领域产品质量溯源合作,建立联合监督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共同建设“信用长三角”。(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大力推进区域开放合作。

18.积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1)全面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突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强化涡河干支流水污染治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加快沿淮铁路、高速公路和物流运输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亳州—蒙城(蚌埠)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扩容改造和重点航道治理工程,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9.扎实推进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

(1)落实国家《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省实施方案》。(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积极谋划平顶山—漯河—周口—亳州—宿州客运专线、禹亳铁路以及亳州—鹿邑、亳州—夏邑、亳州—虞城快速通道,加快推进亳州—许昌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升级改造311国道亳州—永城段。(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加强与商丘、周口、阜阳、宿州、淮北等周边城市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方面开展联防联控联治,确保涡河等跨界水环境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0.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全面治理“散乱污”企业,围绕船舶码头污染、入河排污口、城镇污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推行生态复绿补绿增绿,强化重点河湖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到2025年,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亳州样板。(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1.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1)突出抓好水土保护和污染治理,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

22.完善提升载体功能。依托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提升开发区规划建设水平。科学编制新一轮开发区发展规划,推动开发区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打造现代产城一体化新区。(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3.推动创新集聚发展。

(1)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实施开发区创新能力提升、特色产业做强、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推进开发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市科技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做大做强开发区首位产业,增强集聚能力,力争到2025年,建成经营(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开发区1个、超500亿元开发区2个、超300亿元开发区5个。(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4.强化要素保障能力。

(1)坚持优秀干部派往开发区、优质资源配置进开发区、优惠政策落实在开发区,推动要素集聚,放大融合效应。(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委组织部、市招商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保障土地供给,满足开发区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强化金融支撑,支持金融机构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各类担保机构进驻开发区开展融资担保业务。(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全面推行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开展闲置低效用地清理,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绿色园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实施招商引资提质工程。

25.突出精准招商。制定产业招商地图,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式产业链招商,锁定龙头企业,实施靶标招商。(市招商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6.创新方式招商。在巩固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展会招商等传统招商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网络招商、基金招商、金融资本招商,协调推进“双招双引”。(市招商局牵头,市商务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委组织部、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7.完善机制招商。

(1)制定出台具有创新性、操作性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充实招商力量,选派优秀干部组建专业招商队伍,提升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市招商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深入推进“亳州老乡·请您回家”活动,实施“凤还巢”工程。(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推进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全程代办制”,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五)提升外贸外资水平。

28.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1)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对接融入中欧班列(合肥)。组织企业积极参加进博会、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重点展会。(市商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强与日本京丹后市、韩国荣州市、巴西维涅多市等友好城市的合作。(市外事办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9.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加快培育出口企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40家,进出口规模超1000万美元企业达50家。全面落实进出口政策,力争到202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市商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0.稳定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开展境外招商活动,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深度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市商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加速释放经济发展动能

(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31.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全面制定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做大做优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市国资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2.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1)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系列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不断壮大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和规模。(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注重做好民营企业家培训工作,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3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1)落实各项税制改革任务,加强地方税体系建设。(市税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规范罚没物资管理,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市财政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4.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1)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1—2家上市公司。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特别是股份制银行在亳设立分支机构。(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亳州银保监分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深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促进国有金融资本保值增值。(市国资委牵头,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35.全面落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

(1)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面向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和回应机制。(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落实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广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有效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中院、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6.提高现代化市场监管水平。

(1)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逐步完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管理制度清单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数据资源局、人行亳州市中支、市中院、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37.优化政府职责体系。

(1)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纵深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健全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府信息管理和发布。(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市委编办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市民政局牵头,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8.提高行政决策质量。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决策。(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数据资源局、市司法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9.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

(1)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市“四送一服”办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提升“全程网办”服务水平,形成全市统一“皖事通办”移动端,实施“安康码”便民应用工程,推进“一网”全覆盖;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0.全力推动“12345”“一号响应”政务服务热线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紧急政务服务热线整合工作,对“12345”市长热线的政务服务热线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市热线办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全面促进消费投资升级

(一)全面促进消费。

41.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

(1)着力打造一批中高端消费载体,改造形成一批高品位街区。力争到2025年,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达到20家、市级特色商业示范街3条,促进商圈建设与繁荣。(市商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优化社区服务设施,促进社区生活服务集聚式发展,建设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市民政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大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力度。(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培育汽车改装、后市场服务等特色消费市场。(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6)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支持发展“老字号”品牌。依托无接触配送、在线办公、互联网问诊、直播带货等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市商务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7)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建立家电、汽车、电子等重点消费品废旧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2.推进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1)创新打造服务消费新平台,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北关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全域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体育业态。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消费。(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市民政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开发研学旅行、实践营地、特色课程等教育服务产品,支持设立非学制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促进教育培训消费。(市教育局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3.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

(1)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引进知名电商品牌企业,强化本地电商品牌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气、信息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降低农村流通成本。(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4.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建立产品和服务消费后评价体系,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持续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行动,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新型消费良性发展。(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拓展投资空间。

45.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1)推进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再造项目,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一批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异地研发机构、检验检测平台等项目。(市科技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推动实施一批技改项目,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推进一批环境基础设施提标改造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围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一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城乡公共设施项目。推进一批医院、卫生防疫、应急物资储备项目。(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6)推进一批基础性重大项目。“十四五”期间,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500个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0亿元以上。(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6.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1)加快放开民间投资领域,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规范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提高项目论证和决策科学性。(市财政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债券发行等方式融资。(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加大产业承接力度,支持符合本地招商引资方向的高层次民间投资项目落地。(市招商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7.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1)加快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行“容缺受理+承诺”。(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快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等平台功能,提高投资审批效率。(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积极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加大对重大项目和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48.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铁路公路水路货物运输能力。(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快亳州机场和空港物流园建设,高标准建设亳州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亳州港涡阳港区城东作业区公铁水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市机场公司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完善城市绿色配送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改造提升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9.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1)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引进大型电商平台,培育一批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市商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到2022年底,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全市城乡实现邮政快递网络全覆盖。(市邮政管理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0.完善流通保障机制。推动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中药材、农产品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51.现代中医药产业。

(1)全面落实《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力争到2025年,现代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达到2000亿元。(市药业发展促进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建设中药材品种标准化种植示范园10个以上,中药农业产值达42亿元。(市药业发展促进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亿元以上单品种10个,中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全市中医药贸易总额突破1200亿元。中医药健康服务收入达400亿元。(市药业发展促进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建设中医药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市药业发展促进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2.白酒产业。

(1)力争到2025年,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亿元以上,酿酒总产量20万千升。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白酒企业1家、亿元以上白酒企业5—8家。培育申报驰名商标5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古井集团、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推进白酒与中医药、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药业发展促进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谯城区政府配合)

5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1)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每个县区至少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300亿元。(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壮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年组建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5家以上。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70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50家。力争到2025年,各县区建设冷库30个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0家以上,产值达400亿元以上。做大做强畜禽加工产业,力争到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家以上,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大力开发新型干燥蔬果制品,发展蔬果加工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家以上,产值达30亿元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创建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绿色亳农”知名品牌,加速培育“三品一标”。到2025年,力争“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突破700个,驰名商标认定总数15个以上,省级区域公用品牌5个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4.文化旅游产业。

(1)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打造底蕴厚重、功能完善的文化旅游强市。力争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打造文旅精品项目10个,建成4A级旅游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15个,实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促进“旅游+”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A级旅游村庄20个以上,推动创建3星级以上农家乐30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10个,发展精品旅游民宿20家。建设特色鲜明的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5个以上,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0亿元。加强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宣传部、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扶持提升优势产业。

55.煤炭采选及电力生产。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着力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和清洁、开发利用水平。打造千万吨级煤炭开采基地。到2025年,煤炭采选及电力生产产业产值达500亿元。建成投产中煤新集利辛板集电厂二期、涡北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涡阳县政府、利辛县政府、蒙城县政府配合)

56.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加工。推动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加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全产业链协同集成能力。到2025年,建成省级商务车全产品系列生产基地,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加工产值达到150亿元。其中,整车制造产值达到70亿元;汽车改装产业链产值达到3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汽车后市场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7.纺织服饰。聚焦纺织服饰产业创新应用,推动传统纺织服饰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新品研发、柔性生产、市场拓展、品牌塑造。力争到2025年,纺织服饰产值达到150亿元,建成轻纺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58.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以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新增电子信息企业50家以上。建成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逐步完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每年通过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认定的企业达3家以上。(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9.新型建材。加快建材企业升级改造步伐,力争到2025年,形成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墙体材料结构体系,争创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到2025年,关停复垦砖瓦窑场30家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60.生产性服务业。

(1)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推动重点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快递分拣中心,打造皖北地区、沿淮区域及中原城市群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和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打造皖北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培育本土金融市场主体。创新金融产品和业态,加快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及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不断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大力发展成果转化、知识产权、项目咨询等科技服务,培育引进一批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市科技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鼓励“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企业在线销售。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创建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6)依托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大力发展亳州特色主题会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赋能会展业,全面提升展会能级。(市药业发展促进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61.生活性服务业。

(1)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优化供给。(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快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商品配送中心、中心村直营连锁店。完善城市商业网点,打造核心商圈,引进知名品牌。(市商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实施“健康亳州”“养生亳州”行动计划。推进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健全城乡居民家政服务体系,推动市县(区)家政服务培训基地建设,提升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5)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多方式提供婴幼儿看护、护理、美容美发、家用电器及其他日用品修理等生活性服务,鼓励在乡村建设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程度。(市民政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五)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62.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1)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锻造现代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巩固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药业发展促进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扎实开展“1323”重点产业提升行动,力争到2025年,打造产值超2000亿元产业1个(现代中医药)、产值1000—2000亿元产业3个(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产值500—1000亿元产业2个(煤炭采选及电力生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0—500亿元产业3个(白酒、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加工、纺织服饰)。(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药业发展促进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大力实施“3633”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到2025年,培育产值1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左右、5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6家左右、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0家左右、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00家左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6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力争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达800万亩左右,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80万千瓦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64.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打造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和示范园区,力争到2025年,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基地40个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65.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探索建立农业协同创新平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深度合作。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市科技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66.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年新增各级示范家庭农场150家和示范合作社100家;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力争到2025年,农事托管组织达到3200家。(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67.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

(1)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提升农民建房质量。(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68.提升乡村公共基础服务水平。

(1)加大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和管护力。(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供电公司、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亳州广播电视台、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4)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到2025年,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69.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1)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自然村常住农户卫生厕所改造,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体系,推进农户“五净一规范”文明庭院建设。(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70.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研究制定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制度和管护标准,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建立城市各类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乡村。(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市文明办、市人才办、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7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衔接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健全征地补偿安置机制。有序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72.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建立权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让村集体和农户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深入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7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强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帮扶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市乡村振兴局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讲好脱贫攻坚“亳州故事”,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良好社会氛围。(市委宣传部牵头,市乡村振兴局、亳州广播电视台、亳州晚报社、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74.建立有效衔接机制。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扶贫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落实“千企帮千村”行动。(市乡村振兴局牵头,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75.构建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以市中心城区铁路以东2号3号地块为试点,着力打造5G应用实验区,到2025年,全市建成5G基站6500个以上,物联网实现市主城区深度覆盖、县城城区全面覆盖,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达98%以上。(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76.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公交车、私人乘用车、环卫车、物流车等专用充电桩和出租车、环卫车、物流车、私人乘用车等公用充电桩建设,到2025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公交充换电站23座,社会公共充换电站7座,出租车公用充电站1座;建成充电桩22642个,其中,直流桩3895个,交流桩18747个。(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77.着力建设数字亳州。

(1)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奠定数字亳州发展基石,力争到2025年,5G网络实现市域全覆盖,政务数据汇集率达100%,社会、经济数据汇集率超过90%。(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化、精准化、普惠化,到2025年,全市智慧养老机构发展到30家。(市民政局牵头,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78.公路。逐步实现县县通一级公路、县城通高速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0%以上,配套实施一批国省干线服务区项目。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农村公路网络。(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79.铁路。建成阜阳—蒙城—淮北城际铁路(亳州段),积极推进亳州—蒙城(蚌埠)城际铁路、三洋铁路建设,实施涡阳站、利辛西潘楼站改扩建以及亳州火车站货场搬迁项目。(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80.机场。建成亳州机场,建设空港产业园。(市机场公司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谯城区政府、涡阳县政府配合)

81.港口航道。加快建设涡河航道戴桥至大寺闸段、大寺闸至界沟段整治工程以及涡河大寺、涡阳复线船闸。(市交通运输局牵头,谯城区政府、涡阳县政府配合)

82.场站。加快建设蒙城县综合客运枢纽站及城乡公交换乘点项目,建成利辛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完成11个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市交通运输局牵头,蒙城县政府、利辛县政府配合)

(三)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83.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总装机容量分别达150万千瓦、150万千瓦、25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20%以上。(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84.持续提升电力供应及配置能力。持续推进500千伏电网从通道式、外送型向网格式、枢纽型网架转变。加快主干网架结构升级,构建220千伏环网结构。(市供电公司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85.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力、煤炭、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基础装备改造升级,加快亳州至太和天然气管道延伸线和亳州油库等项目建设进度。(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86.推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煤炭产能、实物储备能力和通道运力建设,融入长三角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到2025年,全市煤炭产能稳定在1300万吨/年左右。推行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推动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市发展改革委牵头,涡阳县政府、蒙城县政府、利辛县政府配合)

(四)推进亳州水利工程建设。

87.防洪排涝工程。完善城市防洪规划,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到2025年,市级(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30—50年一遇,县城及建制镇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主要支流保护区、中小河流保护区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市水利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88.供水保障设施工程。实施农村灌溉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农业灌溉保障率达到75%以上。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1.35亿立方米以内,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集中供水普及率达97%。(市水利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89.水生态治理修复和保护工程。推进涡河、茨淮新河、西淝河等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建设,改善沿岸水生态、水景观。推深做实河长制改革,推动解决河湖管理保护问题。(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水利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90.智慧水利及行业监管能力建设。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水利工作深度融合,实现水利信息采集、输送、存储、处理和服务现代化。(市水利局牵头,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八、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一)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禁止开发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编制实施市县乡三级三类空间规划,构建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

91.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持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做大城市体量、提升城市能级、丰富城市内涵,打造区域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92.推动县城建成中等规模城市。优化医疗、教育、卫生、文体、养老、托育和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和公共厕所等设施,推进市政交通、市政管网和配送投递设施完善以及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完善县城产业发展平台、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支持三县县城建成中等规模城市。(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政府配合)

93.加快建设农村集镇。实施50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提升工程。重点支持涡阳高炉镇、蒙城乐土镇、利辛西潘楼镇、谯城古井镇等发展工业,鼓励涡阳义门镇、蒙城立仓镇、利辛城北镇、谯城十八里镇等发展农业和商贸服务。(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94.持续打造美丽乡村。提升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水平,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到2025年,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200个、美丽乡村自然村庄2000个。(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95.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1)完善城区交通骨架网络,提升城市路网密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开放停车泊位,到2025年,全市完成234个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重点推进北关历史街区、花戏楼、曹操运兵道、蒙城庄子祠、涡阳老子庙等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配合)

96.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1)持续开展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和积水点治理,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完善城市管网系统,稳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市人防办、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完善防御设施,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市应急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市人防办、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97.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大力推进城市公园、游园建设,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系统,构建“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到2025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与三县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36%、35%,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9%、38%,建成8个城市公园、30个街头游园,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实现全覆盖。(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98.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城市“微治理”,完善覆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各环节的城市全生命周期发展模式。(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99.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促进在城区就业居住3年以上或缴纳社保1年以上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00.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配合)

(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工程,着力打造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力争到2025年,3个县(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类考核前列。(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配合)

九、高水平推进绿色发展

(一)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01.推动产业绿色化生态化。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特色生态经济体系。加大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应用,力争到2025年,绿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7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02.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1)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城市,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03.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1)完善绿色发展目标责任制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及终身追究机制。(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推动国有企业率先执行企业绿色产品采购指南,推行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国资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04.加快推进低碳发展。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明确达峰目标、路线图和工作方案,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开展火电行业二氧化碳总量控制试点,鼓励火电等行业实施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开展碳减排。(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105.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1)全面完成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中央和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问题等各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推进已核发排污许可证清理整顿和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工作,依法加强排污许可管理。积极争取省级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06.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行动。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5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持续降低,优良天数比率不断提高,臭氧浓度基本稳定,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控制目标,全市削减NOx和VOCs排放量完成省下达任务。(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07.加强河湖水环境治理。

(1)加强河道沿岸乡镇污水处理厂、中心村污水处理站管理,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持续深化市中心城区及三县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引江济淮亳州段全流域水环境保护,确保水质安全。(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08.提升土壤污染和固废危废防治水平。

(1)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调查及评估,推进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土壤监督性监测。(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支持利辛县建设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市城市管理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109.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落实“三线一单”各类分区管控措施,推动城乡空间资源有效保护、有序开发,实现林田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10.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涡河、包河、茨淮新河、西淝河等重要河流、湿地生态保护治理。落实长江“十年禁捕”决策部署,加强芡河鳜鱼青虾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水利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11.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农村、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节能管理。(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府办公室、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12.完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组织开展全民节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节水,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尚。(市水利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13.实施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和耕地保护制度。鼓励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促进建设用地复合利用、立体利用、综合利用。严守耕地红线,完成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任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14.完善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动涡北煤矿、袁店二矿和许疃煤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有效利用沉陷积水区,建设平原水库、湿地公园。(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1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托亳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利辛县煤电循环产业园、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及涡阳循环基地产业园等载体,推进全市废铅蓄电池收贮和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危险废物收贮中心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十、高标准推进共享发展

(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116.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创业。完成“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招募任务,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持续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和助力青年学子创业活动,力争2021-202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不低于15万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17.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1)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做好困难高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组织1500人参加就业见习。(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做好残疾人、少数民族劳动者、退役运动员等特定群体就业工作,加强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退役军人局、市妇联、市残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18.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1)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加强亳州技师学院、县区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设市级以上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8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7个、家政实训基地5个。(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组织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0岁以下失业人员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每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3.5万人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19.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常态化推进“2+N”招聘活动,举办创业大讲堂和创业特训营活动,到2025年,培育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力资源行业领军企业4家、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10家,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力争达10亿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20.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1)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未参保居民等重点群体积极参保、持续缴费,力争到2025年,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完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制度,基本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市医保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推进长三角地区工伤保险一体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21.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全面发行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基本实现常住人口社会保障卡全覆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22.增强社会保障可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推动基金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投资,建立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的财务自平衡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23.健全退役军人保障体系。建设标准统一、数据完整、动态更新的退役军人数据资源库,提升优抚对象服务保障水平,完善退役军人服务设施和烈士陵园服务管理,建成大型国防教育基地、双拥公园,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市退役军人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124.健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25.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

(1)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小微创业者、社会事业工作者、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等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26.持续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

(1)开展“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着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深化农村资产收益分配改革。(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政府配合)

(2)发展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事业,培育药都慈善项目和品牌。(市民政局牵头,亳州市红十字会、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27.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全面推行公办幼儿园午餐供应和课后延时服务,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6%,公办园占比达51%,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4%。(市教育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完成中小学智慧学校和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规范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市教育局、市数据资源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28.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力争到2025年,创建省级B类学校5所,省级A类学校2所,市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个,组建市级示范职业教育集团6个。(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29.提升特色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支持亳州学院办成皖北一流、全省知名高校。加大与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引入国内知名高校来亳合作办学。(市教育局牵头,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市科技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30.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1)共享基层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机构人员和设施,实现一个场所、多种功能。(市民政局牵头,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支持中小学等学校教师参与成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与志愿者等工作队伍作用。(市教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31.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1)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市教育局牵头,市委编办、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实施“123”名校长培养工程和名师培养计划,选派中小学校长到长三角发达地区跟岗学习。(市教育局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五)全面推进健康亳州建设。

132.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卫生院(室)智慧联动预警监测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重点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33.深入推进综合医改。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进按病种付费、按人头总额预付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试点。(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医保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34.提升医疗卫生能力水平。实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逐步在全市范围公共场所配置除颤器,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医保局、市财政局、亳州市红十字会、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35.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推动县区建设“示范中医馆”,所有中医院建成“治未病”中心。(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创建省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1—2个。培养国家级名中医指导老师1—2名、省名中医和省基层名中医15名。(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鼓励亳州学院等院校开设中医药学类、健康服务类专业,大力培养基层实用型中医药领军人才,力争到2025年,每千人口执业中医师数达到0.5人,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达到1张,中医医疗机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占比达到30%,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或中医类别医生。(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亳州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36.深入实施健康亳州行动。

(1)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等15个专项行动。突出抓好中小学健康促进,强化肥胖、视力不良等儿童重点疾病筛查干预,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全面推进健康城镇和健康细胞建设。(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委编办、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六)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137.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用好“学习强国”“亳州先锋网”等平台,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市文明办牵头,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38.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加强亳州古城、义门、城父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每年重点支持一部小说、一部影视剧或动漫剧、一部剧本、一台舞台剧、一幅绘画作品、一座雕塑等原创文学艺术创作,聚焦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四个讴歌”重点作品。(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市委史志研究室、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快推进市本级“三馆一院”建设,不断扩大“乡村春晚”覆盖面。(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39.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1)完善市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设施体系,做好五禽戏推广普及工作,争创国际健身气功五禽戏培训基地。(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支持三县一区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区),到2025年,市县级“五个一”公共体育设施拥有率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七)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140.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加强妇女卫生保健、终身教育、平等就业、参与决策管理等,推动妇女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市妇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41.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水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防范“校园欺凌”工作,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加大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救助关爱,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市妇联牵头,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42.加强家庭建设。实施家庭文明创建行动、家庭教育支持行动、家庭服务提升行动,组织群众讲好家风故事。(市文明办牵头,市妇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43.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大规模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对残疾人的特别救助,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营造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浓厚氛围。(市残联牵头,市妇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八)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144.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就业、奖励等配套政策,引导生育水平适度提升并稳定在合理区间,充分保障育龄妇女在就业创业、事业发展、婚姻生育等方面的权利,支持县域妇幼医院建设。(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妇联、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45.健全婴幼儿托育体系。

(1)建成一批具有带动效应、承担一定指导功能的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增加托位供给,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延伸服务内容。(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每年建成示范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2—3个,各县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46.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稳步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市民政局牵头,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开展家庭照护床位试点。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47.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1)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鼓励专业技术领域人才延长工作年限。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无障碍改造,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充分调动老年人个人、家庭和社会力量,构建能够满足老龄化动态发展需求的综合体系。(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十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亳州

(一)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148.健全国家安全体制机制。深入落实市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12”方案体系,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健全国家安全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市委国安办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49.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动员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军地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和联合勘测、应急资源协同保障机制。持续加大人防地下空间建设和开发利用力度,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完善军粮供应体系和副食品渠道。(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退役军人局、市人防办、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确保经济安全。

150.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建立粮食储藏安全检查制度,加强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51.保障能源安全。加大能源安全生产投入,全面提升煤电油气运安全水平。加强供需形势的密切跟踪研判,动态监测能源安全风险,适时启动分级动用和应急响应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应急局、市商务局、市供电公司、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52.维护地方金融安全。完善地方金融监管规则和机制,聚焦非法集资、非法网贷、恶意逃废债等重点领域,清理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加大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处置力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53.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做好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提升网络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构建良好网络生态。(市网信办牵头,市国家保密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154.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1)对城乡规划、产业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实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市应急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实施“1+2+22”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安全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市应急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55.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水平。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推广“互联网+食品”监管模式,到2025年,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创建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56.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明确市县乡三级响应标准和应急责任,加快建设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推进“6+N”重点领域应急系统建设。(市应急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57.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落实好“开门接访”、主要负责同志联系信访积案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严防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发生。(市委信访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58.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到2025年,市县城区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达98%。坚决防范和打击黄赌毒、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市公安局牵头,市中院、市检察院、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强法院、检察院、公安、国家安全、司法等政法领域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完善“警民联调”机制和“农村警务室”建设。(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委国安办、市司法局、市国安局、市中院、市检察院、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十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一)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159.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拓宽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渠道,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60.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健全用好专题协商会等协商方式,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阶层作用,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市政协办公室牵头,市委统战部、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61.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1)深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市委统战部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市委统战部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62.深化群团改革。进一步健全各级工会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作体系,为青年就业创业、婚恋交友、社会融入、心理健康提供服务。高质量推进妇联组织改革,动员妇女群众创业创新、建功立业。(团市委牵头,市妇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二)全面推进法治亳州建设。

163.健全地方立法机制。健全立项、论证、评估、听证等制度,拓展开门立法渠道,开展立法协商。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制定修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急需的法规规章。(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牵头,市司法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64.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逐步实现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实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行政复议办案场所和装备设施建设。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全面推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风险防控机制。(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65.深入推进全民守法。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积极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市司法局牵头,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完善法律服务供给机制,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市司法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三)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166.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1)深入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一促”和城市基层“三抓一增”工程,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基层党组织“登高计划”。(市委组织部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加强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社会规范引导,依法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市民政局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3)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市委组织部牵头,市直工委、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167.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1)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片—组—邻”五级组织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市委组织部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2)完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建立为民服务中心。推进“三社联动”试点,建设“智慧社区”。(市委组织部牵头,各县区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配合)

 

附件:亳州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


附件

亳州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一览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5年目标

年均增长

责任单位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7.5左右

市发展改革委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52000

6.3左右

市发展改革委

3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6.3左右

市发展改革委

4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6

-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5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2以上

-

市发展改革委

6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

8.5左右

市发展改革委

 

7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5

10左右

市商务局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425

7.5左右

市商务局

创新驱动

9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高于全省

市科技局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30

-

市发展改革委

11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市市场监管局

·

1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市数据资源局

·

13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360

-

市科技局

民生福祉

1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8左右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农业农村局

15

城镇调查失业率(%)

-

6以内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

-

市教育局

17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37

-

市卫生健康委

18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80

-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9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

市卫生健康委

20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

[1.3]

市卫生健康委

绿色生态

21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省下达

市发展改革委

22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省下达

市生态环境局

23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省下达

-

市生态环境局

24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省下达

-

市生态环境局

25

森林覆盖率(%)

21.6

-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安全保障

26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稳定在500万吨左右

-

市农业农村局

27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560左右

-

市发展改革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