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当前位置: 网站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政府信息公开 > 市发展改革委 >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600MB05708556/202207-00088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其他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规范性文件】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印发《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7-08 发布日期: 2022-07-11
索引号: 11341600MB05708556/202207-00088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其他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名称: 【规范性文件】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印发《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7-08
发布日期: 2022-07-11
【规范性文件】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印发《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7-11 15:01 信息来源: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印发《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2021-2035年)》的通知

亳发改综合〔2022222

 

各县、区人民政府,亳州高新区管委会、亳芜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78日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趋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城乡协调发展空间布局

第二节  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第三节  强化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

第四节  促进城镇特色化发展

第五节  推进乡村优化布局

第四章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第一节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节  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节  维护进城农民的农村权益

第五章  强化城市创新和产业支撑

第一节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第二节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第三节  提升产业带动就业能力

第六章  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镇

第一节  提升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品质

第二节  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交通体系

第三节  打造泛在互联的新型智慧城市

第四节  建立安全可靠的健康韧性城市

第五节  创建环境优美的绿色和谐城市

第六节  建设彰显魅力的现代人文城市

第七章  全面推进城乡深度融合

第一节  推进城乡要素融合

第二节  推进城乡设施融合

第三节  推进城乡服务融合

第四节  推进城乡经济融合

第八章  健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深化人口市民化配套改革

第二节  完善城市发展资金保障机制

第三节  健全市域社会治理机制

第四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九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完善推进机制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第四节  实施评估监督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的必然选择,到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根据《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亳州市第五次党代会、《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按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改革政策举措,是指导未来15年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亳州市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和能力,着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承载力,全市城镇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经济更加开放高效,新型城镇化动能持续增强。2020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06亿元,是2015年的1.7倍,年均增长8.3%,居全省第1位。十三五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是十二五末的1.6倍。三次产业比由2015年的18.138.843.1调整为2020年的14.235.050.8,主要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30家增加到2020年的17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9%;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89家增加到2020年的15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1.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4件。2020年,博士后工作站总数是2015年的2.3倍。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开放平台持续深化,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会议俱乐部,建成一批科研合作平台,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实现市场化运作,实现亳州海关开关运营,内陆开放大通关大通道大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

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一带一心三核的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市中心城区规划区面积由2015年的100平方公里扩大至2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2.5%、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百万人口大城市加快建设。引江济淮亳州段正式通水,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制约亳州市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商合杭高铁全线通车,亳州市迈入高铁时代。市中心城区和三县县城主干道雨污分流改造及易涝点整治顺利完成,城市看海现象初步得到改变。5G网络实现市中心城区连续覆盖和三县县城重点覆盖。天然气镇镇通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有效保障,农村电网电压低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全市4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1141个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向农村延伸。

城市更加方便温馨,人口市民化质量大幅改善。48.9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三县一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部摘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452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7倍。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4倍、1.6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2.23。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亳州师专成功升格本科院校更名亳州学院,亳州学院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中医药学院,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获准建设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每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生数、护士数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7倍、1.9倍、2.2倍,成功创建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实现全覆盖。

环境更加绿色宜居,美好亳州美誉度明显提升。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中心城区网格化责任制管理进一步深化,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70.2%2020PM2.5浓度47μg/m?,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认真落实河长制,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获得省级水生态补偿奖补资金数额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市、县(区)建成区36处黑臭水体完成整治。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土壤环境保持稳定,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保持零增长,污染防治三年攻坚目标顺利实现。开展全域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全面优化。人工造林4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通过国家评估,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得到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更加彰显。蝉联省文明城市。

乡村面貌展现新颜,城乡融合新格局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协同推进。全市现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90家,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35家。规模养殖场发展到2683家,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以上,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托管服务面积达95%以上。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51家、农业物联网可追溯示范点109个。全市三品一标品牌认证总数达67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商标)达12件。皖北黑猪、皖北斗鸡(亳州斗鸡)、黄淮山羊等3个品种列入省级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目录。97.4%的村庄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庄比例达到80%以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467.9万亩。获批省级特色小镇5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71个(涡阳县曹市镇获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利辛县印象江南)、省级示范点7个。

  

专栏1  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三五

规划目标

2020

实际

完成情况

城镇化水平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5

42.5

未完成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20.8

21.8

已完成

基本公共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100

100

已完成

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95

≥95

已完成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5

≥95

已完成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8

≥99

已完成

基础设施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95

99.7

已完成

城市污水处理率(%

98

≥99

已完成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市区

100

100

已完成

县城

90

≥90

已完成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100

100

已完成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100

100

已完成

资源环境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

≤100

<100

已完成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5.5

-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60

100

已完成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33

36

已完成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国家下达

70.2

 

 

同时,我市城镇化进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人的城镇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尽管亳州市城镇常住人口近年来有所增加,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2.5%,但在皖北地区中仅比阜阳市高0.5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58.3%)仍有较大差距,未来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呈现趋缓态势。在保证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同时持续提升城镇化率,是深入推进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

二是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仍有差距。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布局不平衡并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资源存在缺口,无法完全满足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公办幼儿园、养老院等设施不足,城镇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三是中心城区整体吸引力不够,人才粘度不高。亳州市构造全龄友好型人才环境新生态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繁华商圈体系建设尚未成熟,整体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长三角中心城市对人才存在虹吸作用,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发展趋势

未来十五年,亳州市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城镇化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

一、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覆盖实施有利于亳州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共建一带一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中原城市群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叠加,为亳州提升城市能级拓展了战略空间。与上海市奉贤区、江苏省连云港市、浙江省衢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沪苏浙13个园区签订合作共建协议等重大合作协议为亳州汇聚市场要素、集聚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将为亳州在更加开放市场条件下探索城镇化路径提供先进经验,对深化城镇化关键领域改革起到重要借鉴作用。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亳州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使得城乡融合发展迎来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战略机遇期,乡村社会在城乡要素双向交流、频繁互动的趋势下正发生深刻变革,乡村地区对人口和资源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有利于亳州培育形成城融乡乡融城双向互促新格局。

四化同步叠加效应逐步显现有利于亳州城镇化发展能级提升。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形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反哺工业化、牵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赋能的互动关系,产生彼此赋能的乘数效应,释放出巨大的投资空间、市场空间、消费空间,有利于重塑区域格局、城乡格局、产业格局,带动全市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绿色发展方兴未艾有利于亳州推进城镇化方式全面转型。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进入提供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重要窗口期。以低碳发展为特征的新增长路径成为全球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主要推动力,这有利于亳州进一步明确绿色发展重点和方向,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更加注重建立城镇化开发建设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平衡匹配机制,更加注重全域全要素探索特色化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协同治理新模式。

二、面临挑战

城市间竞争加剧,对亳州城镇化要素集聚带来巨大挑战。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在重塑国内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内陆城市提出挑战,面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相邻城市加速崛起的新态势,亳州发展不转则衰、不快则退的竞争压力明显上升。随着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老化加剧,各个城市的人口自身均衡压力显著增大,与长三角城市群及省内发达城市相比,亳州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尤其在中医药等产业领域,未来与国内同类城市甚至优势城市争抢高精尖缺人才的压力较大。

不平衡矛盾突出,对亳州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诸多阻碍,国际经贸规则重塑,对城市全面开放提出更高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攻坚阶段,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加紧迫,对城市绿色转型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镇常住人口覆盖,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将面临更大压力,均衡配置城乡公共资源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城市安全风险加大,对亳州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形成潜在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各类矛盾风险进入高发易发阶段,对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提出更高要求。超前应对影响城镇化安全的各类黑天鹅”“灰犀牛挑战,要加快推进健康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等各方面全方位增强城市韧性,全面提升城市的响应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恢复能力。

总的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是亳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是政策机遇多重叠加、集中释放的黄金阶段,是全面发力、跨越赶超的关键阶段,也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治理任务加重的凸显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要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城镇化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全面对标沪苏浙,以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加快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全力建设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拉动内需的巨大动能,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亳州,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促进人的现代化,构建适配城市功能的人口发展格局,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激发全体市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高质量发展创造和保障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更加方便温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化同步,产城融合。按照产城一体、城乡融合、工农互促、信息赋能的总体要求,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主动运用信息化和先进技术手段,整体提升城乡治理效能,最大程度发挥四化同步乘数效应,不断提升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创新驱动,系统集成。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思维,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强化政策协同。

绿色发展,增强韧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共保、环境共治新路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强化危机防控意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显著增强城市防范和化解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维护城市运行秩序。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全面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四个方面目标。

——实现更高质量、更广覆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市城镇化水平跨上新台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全面提升,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显著增强,就业更加充分稳定。

——形成更加协调、更有效率的城镇化格局。统筹规划、优化布局,中心城区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常态化协同机制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将县城打造成城镇化重要载体,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综合竞争力、承载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建成更加宜居、更具韧性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功能、服务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持续优化,城市韧性、魅力和活力充分展现,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踏上更为和谐、更趋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初步建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力争至2035年,全市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确立。城市规模结构科学合理,中心城区、县城和小城镇协调联动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功能品质更加完善,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成为城市普遍特征,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专栏2  亳州市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

基数

2025

目标

指标属性

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2.5

52以上

预期性

2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2.23

2.11

预期性

3

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

34.5

38

预期性

4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0.2]

[16]

预期性

5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07.15

402.15

预期性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3.96

51.80

预期性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63.19

350.35

预期性

6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26]

[40]

预期性

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2.3]

[11.5]

预期性

7

城市污水处理率(%

≥99

≥99

约束性

8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52

>65

约束性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99

约束性

9

绿色社区建设比例(%

≥60

预期性

10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70.2

省下达

约束性

11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100

100

约束性

12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36

>40

预期性

注:[ ]为五年累计数


第三章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强化县城重要载体作用,推进小城镇特色发展,进一步健全现代城镇体系,构筑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第一节  优化城乡协调发展空间布局

选择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打造辐射全市加快崛起的增长极,建造产业卫星城,发展功能城镇,以一带一心三核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为基础,形成一核两翼三极,一带两轴多点的城乡发展空间布局。

一核即市域发展主体核心——中心城区。充分发挥亳州谯城区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积极发展现代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健康养老产业,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华夏酒城、文化旅游强市、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两翼即两大产业卫星城——古井和空港卫星城。围绕中心城区,以古井镇和亳州机场建设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为基础,分别打造成中心城区产业卫星城,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和改善市域交通服务水平,助力亳州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建设。

三极即市域三大发展级——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全市七成以上人口集中于三县地区,依托产业基础,突出城市特质,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高标准建设涡阳、蒙城和利辛三县县城,着力打造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增长极,全面提升各县城载体作用。

一带即涡河生态经济带。沿309省道、涡河布局,联通谯城区和涡阳县、蒙城县一区二县,同时贯穿大杨、义门、高炉、西阳、岳坊、双涧等重点发展城镇。

两轴即谯城利辛城镇发展轴和蒙城利辛城镇发展轴。谯城利辛城镇发展轴为南北走向,贯穿亳州空港地区,连接张村等重点城镇;蒙城利辛城镇发展轴呈现东西走向,保障横向县域发展合作。两轴为涡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补充。

多点即市域内多个重点城镇。包含大杨、义门、高炉、西阳、岳坊、双涧、双沟、古城、张村、许疃等12个重点乡镇。


 

第二节  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强化中心城市承载能力。牢固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按照现代化城市发展导向,以城市有机更新、精细治理、协调发展为重点,坚持南充北展东扩中提升原则,统筹推进市中心城区新城区建设、老城区改造扩容。不断强化城市道路、地下管网、5G通讯、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做大城市体量、提升城市能级、丰富城市内涵,培育建设省际毗邻区域物流集散和配送中心、健康医疗中心、文化科教中心以及商务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商合杭高铁、皖北城际铁路、亳州机场功能和效应,提高对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吸纳集聚能力,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区域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按照东跨、西优、南融、北兴、中调方向优化中心城区发展布局,形成中轴引领、玉带串联、环脉相映、九区共融的空间结构,以两城、三区、四基地的定位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做大做强医药制造业、白酒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优创新体系,以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城市经济规模和效益提升,以科技创新激活城市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打造与中心城区能级相匹配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建设未来品质新城。支持亳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打造现代新兴产业园区,推动谯城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优化交通枢纽功能,以织密网络、集聚要素为核心,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塑形提颜值,铸魂提气质,发挥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以文化为魂,以建筑为风骨,进一步优化古典神韵丰富、现代风格协调的城市形态,塑造好中心城区形象,提振城市精气神。

第三节  强化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

把县城作为承接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围绕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全面优化医疗、教育、卫生、文体、养老、托育和社区综合服务等设施;围绕环境卫生提级扩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污水集中处理和公共厕所等设施;围绕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市政交通、管网和配送投递设施完善以及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完善县城产业发展平台、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扎实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结合实际、彰显特色、集约高效原则,支持三县建设能容纳50万人口的县城。

涡阳县。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绿色繁荣现代化中等城市,按照一带两轴双中心五片区城市空间布局,深化四创一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精心打造宜游、宜商、宜业、宜居魅力城区,创建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支持涡阳县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问道涡阳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物流商贸基地。大力发展涡阳县绿色装配式建筑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重点依托鸿路钢构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打造国内最大的钢构城。到2025年,城镇常住人口突破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蒙城县。围绕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宜居、宜业、宜游的中等城市,构建一主一副、两轴一环三片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加快新老城区融合发展,成片开发高铁片区、西北片区,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完善城市森林公园,建设涡河城市公园。支持蒙城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围绕内循环和新基建,加快发展新型建材家居产业,打造新型建材家居产业集群。围绕蒙城县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提升整车制造规模,完善汽车产业配套,培育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汽车商贸服务业,创造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就业机会,提高县城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到2025年,县城常住人口突破5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利辛县。皖北水乡,淮上江南为特色定位,按照两核三区四轴”“字形的发展空间格局,推进老城区、滨河新区和经开区联动发展,加快改造老城区,聚力发展新城区,着力打造功能完善、富裕繁华的新兴城市,宜居宜业、生态宜人的文明城市。支持利辛县建设绿色能源基地、长三角绿色果蔬供应基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支持利辛县轻纺服饰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成百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产业结构合理、经济效益良好、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竞争力突出、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优美的纺织服装服饰产业集群,为入城人口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到2025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

专栏3  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程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扩标提面。涡阳县传染病医院项目(3亿元)、涡阳县中医药中医康复中心项目(2亿元)、涡阳县人民医院北区医养结合项目(1.5亿元)、涡阳县精神病院建设项目(1.5亿元)、涡阳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楼建设项目(3亿元)、涡阳县文体健康中心建设项目(4.5亿元)、“1953-仓里涡阳滨河特色街区项目(1.5亿元)、蒙城县医养结合养老中心(3亿元)、蒙城鲲鹏广场特色商业街项目(8亿元)、万佛塔景区及城隍庙老街改造(5亿元)、涡河城市公园(20亿元)、蒙城县体育公园项目(5亿元)、蒙城县科技馆建设项目(3.1亿元)、蒙城县尉迟寺遗址项目(1亿元)、蒙城县东光社区连片整治项目(42亿元)、蒙城县庄子文化小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20亿元)、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应急救治能力提升项目(8.1亿元)、蒙城县县域沿河健身步道建设项目(7亿元)、蒙城县特色文化旅游历史街区改造项目(5亿元)、利辛县游客中心和西淝河旅游风景道服务体系及湿地公园旅游区项目(4.8亿元)等。

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涡阳县化工集中区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项目(3.5亿元)、涡阳县武家河周边景观建设工程及黑臭水体治理项目(3.3亿元)、蒙城县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0.8亿元)、蒙城县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项目(1.5亿元)、蒙城县污水管网延伸及升级改造项目(15亿元)、蒙城县垃圾收运系统工程(1.91亿元);蒙城县市政道路三行系统完善工程项目(30亿元)、蒙城县护城河治理工程项目(20亿元)、蒙城县涡河水体治理及景观带建设工程项目(12亿元)、蒙城县嵇康路跨涡河工程项目(10亿元)、利辛县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1.5亿元)等。

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涡阳县市民服务中心配套智慧水务及智慧城市项目(1.3亿元)、涡阳县经开区A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项目(8.05亿元)、涡阳县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3.6亿元)、涡河蒙城港区建设工程一期项目(8.3亿元)、蒙城县高铁片区项目(30亿元)、蒙城县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静态交通智脑平台项目(0.4亿元)、利辛县模块化数据中心(0.4亿元)、利辛县云平台(0.4亿元)、利辛县智慧公安(0.5亿元)、利辛县智慧交通(0.5亿元)、利辛县智慧城管(0.5亿元)、利辛县智慧照明(0.4亿元)、利辛县智慧农业(0.4亿元)等。

推进产业培育提质增效。涡阳县易腾服装年产300万件系列服装加工项目(10亿元)、涡阳县智能家居项目(1亿元)、涡阳县粮油加工项目(1.5亿元)、蒙城县开发区建材科技产业园项目(1.8亿元)、蒙城经济开发区信息科创中心建设项目(3.5亿元)、蒙城县经济开发区南区商服中心(6亿元)、蒙城县开发区建材家居智能化产业园(3.8亿元)、蒙城县芡河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3.3亿元)、蒙城县冷链物流项目(12.9亿元)、蒙城县皖农谷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8亿元)、蒙城县庄子文化产业园(20亿元)、蒙城县乡镇设施农业X园区(20亿元)、蒙城县小涧镇文化旅游综合项目(1.25亿元)、蒙城县返乡创业农艺小镇项目(25亿元)、蒙城县农产品检验检疫认证中心(0.4亿元)、蒙城县20万亩蔬菜产业基地项目(7亿元)、蒙城县城市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一体化建设运营项目(2亿元)、蒙城县开发区真空设备高端制造共享产业园(10.5亿元)、蒙城县花果蔬产业园项目(5.5亿元)、蒙城县开发区智慧仓储物流基地一期项目(5.3亿元)、利辛县冷链物流建设项目(1.1亿元)、涡阳城东农贸大市场项目(3.1亿元)。

 

专栏4  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重点工程

涡阳县绿色装配式建筑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钢结构(桥梁钢、焊管)生产项目(11.5亿元)、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钢结构(重钢)生产项目(9.08亿元)、鸿锦绿色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4.52亿元)、盛鸿科技新建钢结构生产项目(1.56亿元)、盛鸿绿色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7.18亿元)、煤矸石烧结砖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1.2亿元)、峰伟节能材料年产6万吨岩棉生产线项目3亿元、铝型材生产加工项目(7亿元)、新型环保合成树脂瓦和玻璃钢瓦生产加工项目(1.5亿元)、诺太绿色建材产业园项目(5亿元)、秦鼎煤泥高效综合利用项目(5.5亿元)

蒙城县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双星轮胎生产线建设项目(20亿元)、车用铝制品加工项目(15亿元)、高端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10亿元)、专用车、改装车产业园建设项目(10亿元)、精密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10亿元)、农机及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项目(10亿元)、汽车智慧生态园建设项目(6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项目(5亿元)、汽车装饰品产业园建设项目(2亿元)、常顺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2亿元)、年产1200万套汽车轴承生产线建设项目(1.5亿元)。

利辛县轻纺服饰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利辛县吴江纺织产业园二期、三期项目、利辛县针织服装产业园项目、利辛县东越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00万米化纤面料生产线建设项目(1.8亿元)、利辛县丰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锭智能化纺织品生产线建设项目(1.5亿元)、利辛县诚盈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00万米化纤纺织品织造项目(1亿元)、利辛县君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00万件针织服装及5000吨聚乳酸基纤维色纺纱智能生产线项目(5.2亿元)、利辛县三泰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0万件羊毛衫建设项目(1.2亿元)、利辛县巨创化纤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高分子材料、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纺织品织造项目(1.6亿元)、利辛吴中甪直产业园项目(3.8亿元)、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新型纤维色纺纱智能生产线项目(1.2亿元)。

 

第四节  促进城镇特色化发展

分类引导城镇发展。充分发挥建制镇连城接村、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乡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立足不同小城镇禀赋特点,以提升主导功能为方向、以镇区为主要发展区,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支持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对接城市需求、融入城市发展,打造城市卫星镇。支持制造业基础扎实的镇做优产业集群,打造经济发达镇。支持具备交通枢纽、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功能的镇强化资源配置,打造专业服务镇。支持面向乡村且连城带乡能力较强的镇吸引城市要素流入和农民就近就业,打造服务三农镇。

高质量建设重点城镇。以特色小镇建设标准为标杆,加快打造一批彰显产业特色、凸显人文底蕴、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三产融合重点城镇。通过扩权增能、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集聚高端要素和特色产业,以城镇为建设范围,大力培育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小型、微型特色产业集群或集聚地,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载体、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注重深挖乡镇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做足产业文章,塑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建设产业拥有特色、文化富有内涵、品牌具有影响力的名片城镇产业集群或集聚地。坚持以国家特色小镇建设标准打造涡阳县义门中药养生小镇、蒙城县立仓农旅小镇、亳州高新区中药电商小镇、谯城区十河芍花养生小镇和古井白酒小镇项目。

支持小镇建成卫星城。围绕中心城区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小镇向卫星城建设。其中,古井镇以白酒产业为主导,建设中心城市北部卫星城,力争到2035年建设规模达2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南部,支持立德镇以亳州机场建设为机遇,建设空港产业园,打造空港卫星城,力争到2035年建设规模达10平方公里。

第五节  推进乡村优化布局

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以建设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为目标,综合考虑村庄区位条件、居住规模、资源优势、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编制体系,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加快推进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思路,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提升农民建房质量。注重保护村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

持续打造美丽乡村。坚持规划统领,突出群众主体作用,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重点安排在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和未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城郊融合类村庄,保护自然,留住乡愁,不搞大拆大建,扎实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水平,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发挥好新乡贤作用,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加快实现乡村生态美、风貌美、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十四五期间,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200个左右、美丽乡村自然村庄2000个左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接续推动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在五年过渡期内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聚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重点衔接工作,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和基层组织建设现状等因素,在行政村中选择一部分村作为乡村振兴重点村,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产业发展、人才选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增强其发展能力。

 

 


第四章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存量优先、带动增 量,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城镇非户籍常住人口完全市民化。

第一节  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放宽城镇落户限制。坚持尊重意愿、存量优先、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时序、按区域、分步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稳定就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率先在城镇落户,重点促进在城区就业居住3年以上或缴纳社保1年以上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完善户籍管理便民服务,加快电子证照和电子档案建设,推进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无纸化”“免填单和跨行政区域户籍办理秒迁,提高户籍迁移便利度。

优化完善居住证制度。推动以居住证为载体为非户籍常住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拓展居住证功能,不断增加居住证所附着的公共服务项目和办事便利。有序提高居住证与户籍制度衔接水平,依法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与户籍居民享有同等权益,提高居住证持有者落户便利程度。

第二节  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落实两为主政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当地普惠性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城镇公办中小学为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县区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强化发展职业教育,将随迁子女纳入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范围。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着力规范公租房发展,确保公租房资源公平善用,探索利用政府闲置住房改造的方式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探索商品房配建、盘活社会和市场房源、利用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等方式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着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需求。坚持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健全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全力做好被征地群众住房保障和采煤塌陷区群众搬迁安置工作。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提升建安零工市场功能,完善亳州公共招聘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常态化推进“2+N”招聘活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实施亳州工匠培养行动,组织技能大师评选,努力打造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技师队伍。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加强亳州技师学院、县区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技能亳州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大农业转移劳动者培训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培训补贴标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鼓励农民工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按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第三节  维护进城农民的农村权益

切实保护进城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巩固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允许进城落户农民继续保留依法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放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途径,鼓励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委托代理、土地托管、土地信托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活力。

深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管理办法,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对全家或部分家庭成员户籍迁入城镇的,原享有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地上房屋所有权不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其宅基地使用权和地上房屋所有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进行统一盘活利用。

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进城落户农民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制定引导有稳定非农就业收入、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的农户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资产股权的具体办法。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规范农村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等流转交易。健全涉及农村产权的纠纷调处机制。

 

 


第五章  强化城市创新和产业支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中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创造潜能,加快构建“4331”现代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建设提升创新研发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亳州市中药材检验检测研究院和亳州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作用。坚持科创+产业,抓住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机遇,强化政策引导,吸引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单独或与亳州市企业合作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加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培育力度,形成创新平台梯次发展格局。以创建省新型研发机构为目标,建成投用亳州市高新科创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集共性技术研发、技术中试熟化和技术转移于一体的高水平中医药公共研发平台。坚持创新引领创业,依托亳州市高新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各县区开发区等载体,加大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招引力度,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完整孵化链条。推动亳州市青年科技创业园和筑梦社区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紧紧围绕现代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破解企业发展技术难题。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标杆企业,占据国内乃至国际细分领域制高点。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开展一对一培育服务,尽快补齐高新技术企业短板。大力实施百企领军”“千企竞发等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重点扶持和培育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明显、成长性突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定期跟踪梳理企业发展需求,联合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企业家、技术顾问及顶尖研发平台等各种资源链接。大力推进科技创业园、电商产业园和项目孵化基地、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建设,完善研发、设计、创意、孵化等功能。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探索飞地用才、柔性引才等方式,鼓励采取双聘制等方式开展人才合作,发展星期天工程师”“云端工程师轨道人才等人才共享模式,加速汇聚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强市。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药都双创英才计划和亳州工匠专项培育行动,搭建教育、培训、交流、互动平台,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适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人才队伍。实施金蓝领培养工程,开展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各类亳州技能大师竞赛,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支持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导优秀博士后向科技创新企业流动,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支持力度。创新人才流动、人才落户、人才安居等支持政策,鼓励人才集聚的企事业单位、开发区建设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设施,着力解决高层次人才医疗、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开展科技成果发布、在线展会、在线专家咨询与对接服务等活动,建立线上线下互补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着力破解技术交易推广难、共享难、转化难问题。设立亳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具有亳州特色的现代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咨询、申报、转移等代理机构,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依法打击知识产权假冒行为,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综合执法机制。研究制定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保护办法,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杠杆作用,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市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做大做强。鼓励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资本进入亳州,重点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助力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加大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力度,简化优惠政策审批和办理程序,降低企业或个人享受优惠政策的综合成本,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专栏5  创新发展重点工程

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发挥重点行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0家以上。

创新载体建设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十四五期间,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3—5家、市级创新平台10家,新建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5家,新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

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围绕主导产业和紧缺人才,深入推进招才引智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市引进人才总量不少于16.5万人。

科技金融提升工程。充分发挥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作用,积极引入知名天使基金、VCPE等投资机构入驻亳州。跟踪对接国家、省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十四五期间,全市上市(挂牌)企业达20家以上。

 

第二节  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坚持工业强市,壮大实体经济,积极对接省十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中医药及大健康、白酒、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创意、先进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六大产业集群。

现代中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集群。坚定实施以药立市发展战略,抢抓中医药产业发展历史机遇,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面落实《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加快建设全球中医药贸易、中医药产品制造、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传承四大中心,着力强化中医药文化、资源、市场三大优势,彰显天下道源、华佗故里两大名片,举全市之力将亳州打造成为在中医药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塑造、文化传承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的世界中医药之都。力争到2025年,现代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达到2000亿元。

白酒产业集群。坚持以创新创造引领白酒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品牌强、品质优、品种多、集群化、集约化的亳州白酒产业发展体系,建成全国优质酒生产、研发和原料、包装基地,巩固亳州白酒在全省龙头、全国第一方阵地位,建设集名酒名镇、酿酒基地、文化传承、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华夏酒城。支持古井集团做大做强白酒主业,实施兼并重组,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产品升级,提升在全国同类行业中的地位。支持古井集团、徽酒集团等骨干企业,依托品牌和技术优势,引进人才和资本,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5年,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亿元以上,酿酒总产量20万千升。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亳州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势,依托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重点打造以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公司、安徽正宇面粉有限公司、五得利集团亳州面粉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0家以上,产值达400亿元以上。做大做强畜禽加工产业,推动冷鲜肉加工向风味熟食和休闲食品方向延伸,重点打造以安徽恒盛实业有限公司、安徽省东升食品有限公司、亳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安徽安欣(涡阳)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家以上,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大力开发新型干燥蔬果制品,发展蔬菜功效成分提取,积极开发蔬菜汁饮料制品,重点打造以安徽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安徽义门苔干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蔬果加工产业集群。到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家以上,产值达30亿元以上。

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打造底蕴厚重、功能完善的文化旅游强市。以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串联花戏楼、曹操运兵道、华祖庵、汤王温泉等景点,实施旅游景区、线路、业态、商品、企业五个一批精品工程,全力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统筹三县一区文旅资源,建设古井酒文化旅游区、涡阳老子文化旅游区、蒙城庄子文化旅游区、利辛西淝河生态休闲度假区。打造旅游特色街区、旅游演艺等夜游产品,推进林拥城景区、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华佗百草园和亳州市大型国防教育综合基地等项目提档升级。力争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紧跟数字经济、新基建发展趋势,加快推动以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亳州高新区、谯城经开区、蒙城经开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产业。支持重点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企业研发低功耗集成电路、车载云终端设备等新产品,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链。积极引进智能穿戴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吸引上游关键原材料、元器件、产品设计研发、配套软件跟进,建立智能终端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新增电子信息企业50家以上。积极培育软件和大数据企业,加快亳州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深化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创新,推进制造业智能服务化,培育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

先进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中高端装备,重点发展医疗器械设备、农机装备、智能制造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聚焦医疗康复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康复等领域,加快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一批重点医疗器械升级换代。加快推进中药采挖机械化,研发符合中药材个性化需求的特色农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围绕汽车、食品、纺织等重点行业生产制造智能化升级需求,加快开发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坚持以节能环保低碳为导向,加快建材企业升级改造步伐,培育发展新型保温隔热、装饰装修、防水密封等新材料,推动新型建材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5年,形成绿色化、智能化的新型墙体材料结构体系,争创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专栏6  城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谯城区。亳药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2.88亿元)、谯城区数字农业建设项目(5.7亿元)、大豆深加工项目(3亿元)、谯城区30万吨粮食仓储建设项目(2.5亿元)、长三角优质专用粮食烘干仓储项目(1.5亿元)、谯城区冷链仓储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79亿元)、谯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冷链物流项目(10亿元)。

涡阳县。豆粕生物发酵饲料生产项目(1.2亿元)、涡阳县秸秆新材料低碳循环产业园(5亿元)、涡阳县畜牧节能发展项目(4.4亿元)、涡阳县肉奶兼用羊及饲料厂项目(3.5亿元)、牧原生猪全产业链建设项目(10亿元)、双两百万全产业链现代农业肉羊产业园区项目(27.5亿元)、3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和20万吨粮食应急保障标准化仓储物流建设项目(2.2亿元)、谷神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种业提升工程项目(1.05亿元)、涡阳县冷链仓储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45亿元)、涡阳县多式联运港口项目(8.2亿元)、涡阳汇农冷链仓储物流园项目(1.5亿元)、涡阳化工园区医药中间体标准化厂房项目(16.5亿元)。

蒙城县。蒙城县汽车零配件特色产业园(12.64亿元)、蒙城县绿色科技制造产业园(14.59亿元)、蒙城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11.06亿元)、蒙城县产业综合配套基地(2.00亿元)、皖北建材交易中心(2.40亿元)、皖北汽车综合服务中心(3.96亿元)、蒙城县智慧物流配送中心(1.98亿元)。

利辛县。利辛县承接转移产业园建设项目(7.17亿元)、利辛县智慧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工程项目(10亿元)、利辛县冷链仓储物流快递中心项目(2.8亿元)、煤电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10.5亿元)、利辛县预制食品智慧产业园项目(50亿元)、利辛县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3.98亿元)、双创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06亿元)。

第三节  提升产业带动就业能力

聚力发展就业支撑强的产业。实施重大产业就业影响评估,明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目标,大力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产业。鼓励城市的大中企业与小城镇、农村产业融通发展,鼓励大企业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搭建一批融通发展特色载体,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扩大民营经济就业容量,健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制,破除民营企业发展壁垒,加快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保障民营企业获得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可得性。实施民营企业家成长工程,鼓励民营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亳州老乡·请您回家和推动全民创业活动建立鼓励创业和宽容失败的保障机制,有序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加强创业培训管理。举办创业大讲堂和创业特训营活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创业企业和个人的扶持力度,提高创业补贴标准。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支持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平台就业人员购置生产经营必须工具,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引导平台企业放宽入驻条件、降低管理服务费,与平台就业人员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

 


第六章  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镇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更好满足人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全面发展要求,实施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行动,建设健康韧性、生态宜居、魅力人文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第一节  提升宜居宜业的城市功能品质

实施城市有机更新。适应城市发展,对接居民需求,主要对功能设施陈旧老化、人文生态保护不足、安全风险隐患较多、人居环境体验较差的存量片区,推进以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功能品位、盘活沉睡资产、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因地制宜确定改造范围、内容、标准,全面改善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和功能品质。加强城市旧厂房改造利用,通过转换建设用地用途、转变空间功能等方式,将老旧厂区等工业锈带改造为生活秀带、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或文化旅游场地。推动有条件老旧街区打造街区经济,实现品质高端化和业态多元化。按照城市标准对城中村进行整体重建或修复修缮,探索政府引导下的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改造实践路径,形成政府、市场与居民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城区交通骨架网络,提升城市路网密度,加快建设市中心城区快速路网,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树立窄马路、密路网、微循环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持续推进城市步道和自行车道合理改造与建设,提高行人过街设施安全便利水平。发展以新建配建停车泊位为主体、盘活存量停车泊位为辅助、路内临时停车泊位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体系,通过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公共建筑配建、新建立体停车场等方式,增加公共停车泊位。强化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排水、供电、供热、燃气、通信、有线电视等地下管线建设改造。采取集中式或分布式等多种供暖方式,加快城市供暖设施建设。加大居住小区和公共区域智能末端配送设施覆盖力度,拓展集成寄递、售货、回收等多种功能。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各县区常住人口规模、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商务、产业、游憩、消费等功能和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等场所,重点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建居民密集区和教育薄弱地区布局,保障城市空间机会公平。将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流入地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保障范围,纳入社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扩大普惠性养老、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鼓励互助式养老,扩充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型床位数,新建或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发展早教中心、婴幼儿综合性托育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优化社区生活服务网络,打造包括物流配送、便民超市、家政服务等在内的15分钟社区服务圈。

建设全龄友好城市。关注一老一少等特殊群体,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与归属感的城市生活氛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医养康养深度结合,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基地。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引进品牌连锁型养老机构,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型养老服务。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推进社区公园无障碍设计改造提升,构建全龄友好、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推动建设功能集成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施适老化示范房建设改造工程,探索制定居家养老激励政策。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儿童公园、儿童运动中心等满足儿童休闲娱乐需求的公共设施及空间,在中小学、幼儿园周边,依托绿道打造与机动车完全隔离的安全无障碍学径网络。

 

 

 

专栏7  城市更新重点工程

谯城区。亳州市涡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12.8亿元)、亳州市西部片区城市更新二期项目(13.74亿元)、谯城区2022年城市更新一期项目(25.25亿元)、亳州市西部片区城市更新一期项目(13.48亿元)、古井副城·华夏酒城项目(600亿元)、空港园区项目(30亿元)、谯城区一区六园产城综合配套项目(60亿元)、新建管网项目(1.4亿元)、基础设施完善项目(13亿元)、智慧园区平台及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1.5亿元)。

涡阳县。涡阳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PPP项目(14.9亿元)、西阳副中心产城融合项目(55亿元)、高炉工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亿元)、龙马工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7亿元)、楚店工业片区基础设施建设(5亿元)、涡阳县棚户区改造项目(53.32亿元)。

蒙城县。开发区基础设施及绿化提升项目(5.15亿元)、后张路(0.13亿元)、东光路(0.42亿元)、东光路(0.20亿元)、代元路(0.26亿元)、前工路(0.17亿元)、秋水路(0.12亿元)、鲲鹏路(0.70亿元)、濮水路(0.22亿元)、王冠路(0.50亿元)、望月路(0.77亿元)、G329改道(6.52亿元)、经十八路(0.76亿元)、经十八路(0.37亿元)、梦蝶路(0.22亿元)、开发区防洪排涝清淤工程(0.30亿元)。

利辛县。城北换乘中心(0.36亿元)、长春路公交枢纽站建设项目(0.3亿元)、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0.64亿元)、开源北路建设工程(0.2亿元)、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0.4亿元)、仁和路建设工程(0.35亿元)、子胥大道建设工程(0.2亿元)、开源路道路建设工程(0.1亿元)、霸王路建设项目(0.12亿元)、利辛县水系连通工程(5.38亿元)、带状公园绿地建设项目(1.05亿元)。

 

专栏8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以完善功能为主,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改造供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推进无障碍、适老化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完善道路、消防、安防、停车、充电、照明、养老、智能信包(快件)箱等公共基础设施及社区服务设施。到2025年,全市完成234个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重点项目:涡阳县2020—2022年老城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0亿元)、蒙城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亿元)、利辛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7亿元)、谯城区2021-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4亿元)。

 

第二节  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交通体系

升级公路网络布局。坚持结构合理、功能明确、衔接充分、服务高效原则,以扩容、网化、提升为核心,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以及省市县、县乡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提高承载力和路网服务水平。建成亳州蒙城高速公路、机场快速通道,加快建设绕城高速公路,推进徐淮阜高速公路亳州段、利辛北至亳蒙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县县通一级公路、县城通高速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70%以上,配套实施一批国省干线服务区项目。

优化轨道交通网络。抢抓轨道上的长三角机遇,加强与国家和长三角区域相关规划衔接,加快建设涉亳城际铁路和普通铁路,实现区域快速通达。建成阜阳蒙城淮北城际铁路(亳州段),积极推进亳州蒙城(蚌埠)城际铁路、三洋铁路建设,深化亳州许昌城际铁路前期研究。实施涡阳站改迁、利辛西潘楼站改扩建以及亳州火车站货场搬迁项目。

补全航空交通能力。建成亳州机场,加强与国内航空枢纽功能对接,提升机场通达能力。建设空港产业园,谋划发展飞机维修、空港物流、航空培训等临空经济。推进蒙城、利辛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灾备、紧急救援、旅游出行等需求。

开展航道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涡河航道戴桥至大寺闸段、大寺闸至界沟段整治工程以及涡河大寺、涡阳复线船闸,提升涡河航道等级,全力提升水运通江达海水平。创新互联网+航道模式,加快航道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功能,建设发展专业化泊位、集装箱运输,构建多货种的专业化运输体系。优化进出港道路,改善港口通道条件,促进港口与其他运输方式平顺衔接,提升水运能力。

健全交通网点场站。加快建设蒙城县综合客运枢纽站及城乡公交换乘点项目,建成利辛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完成11个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逐步形成客运零距离换乘的运输站场体系。

专栏9  构建高效协同的现代交通体系重点项目

公路交通运输:亳州蒙城高速公路项目(135亿元)、G344涡阳绕城段公路建设工程(含涡河特大桥)(50亿元)、徐淮阜高速公路亳州段(43亿元)、涡阳县S238绕城段一级公路建设项目(31亿元)、谯城区S252豫皖交界谯城与太和县界公路项目(21.4亿元)、涡阳县S245新兴至涡阳段公路项目(18.4亿元)、G237蒙城绕城段涡河五桥项目(16.9亿元)、利辛县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5.9亿元)、S305蒙城绕城段(涡河四桥)项目(11.9亿元)、谯城区S250豫皖交界谯城与涡阳县界公路项目(11.2亿元)、S411(涡阳段)公路项目(10亿元)、涡阳县S413丹城至高炉段公路项目(9.1亿元)、涡阳县S308西阳至高公段公路项目(8.8亿元)、蒙城蚌埠机场快速通道项目(6亿元)、谯城区G311亳州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5.5亿元)、G329利辛绕城段新建工程项目(3.8亿元)、谯城区G311高铁立交至亳阜高速东入口段改建工程(3.5亿元)。

铁路交通运输:亳州蒙城(蚌埠)城际铁路(185亿元)、阜阳蒙城淮北城际铁路(亳州段)(136.8亿元)、亳州许昌铁路(亳州段)(60亿元)、三洋铁路(亳州段)(44亿元)、蒙城县高铁站前区配套路网工程(12亿元)、涡阳阳港铁路专用线项目(11.7亿元)、亳州火车站货场搬迁项目(11亿元)、青阜线及涡阳火车站迁改工程(7.4亿元)、涡阳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项目(6.5亿元)、谯城区G344国道和芦庙镇武杨路下穿京九铁路和商合杭高铁项目(1.8亿元)、利辛县西潘楼火车站及货场改建工程(1.5亿元)。

机场及配套设施:亳州空港产业园项目(40亿元)、亳州机场项目(10.3亿元)、涡阳县机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8亿元)、蒙城通用机场项目(8亿元)、利辛通用机场项目(7亿元)。

港口航道改造工程:涡河蒙城枢纽建设工程(14.6亿元)、涡河航道整治工程(14.2亿元)、涡河蒙城港区建设工程一期项目(8.3亿元)、涡阳县东城港码头疏港道路建设项目(8亿元)、涡阳港区西阳作业区金沙河码头工程(5.5亿元)、亳州港利辛港区一期及配套工程(5亿元)、安徽天兴物流有限公司天兴码头工程(3亿元)、蒙城港区物流园疏港道路工程(2.6亿元)、谯城区大寺货运码头项目(2.2亿元)

蒙城县综合客运枢纽及城乡公交换乘点项目(1.95亿元)。

 

第三节  打造泛在互联的新型智慧城市

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实施《亳州市中心城区5G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0年)》,优先实现城市建成区、开发园区、热点区域以及重点企业全覆盖。以市中心城区铁路以东23号地块为试点,着力打造5G应用实验区。推动省级开发区、新兴产业集中区、战新基地触网登云,推动工业企业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与云资源深度对接。统筹推进物联网建设,支持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进视频数据平台升级改造、补盲建设和社会资源接入,完善高分亳州分中心建设。推进城镇地区高速光纤网络全覆盖,推动宽带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地区光纤网络覆盖。力争到2025年,物联网实现市主城区深度覆盖、县城城区全面覆盖,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达98%以上。

深化智慧城市应用实践。加快推进城市大脑数据中台建设,构建城市数字资源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设施数字档案,提升运行管理、辅助决策、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快建设政务云平台,完善城市电子政务网络,健全政务信息化项目清单,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云迁移。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进社保、民政、工商、税务、证照证明等服务的智慧化应用。拓展丰富安康码功能和应用,实现一码共享、赋码生活。大力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聚焦智慧医疗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社保、智慧文旅五大领域,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化、精准化、普惠化。加快远程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等智慧化服务与硬件建设同步推进,形成融合共享、灵活适应的应用场景。统筹智慧家庭、智慧楼宇、智慧社区建设,提升一体化效能。

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推动数字技术和中医药产业、白酒产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推动建设新兴工业强市。依托亳芜软件大厦、亳州大数据产业园、运营商大数据产业园等载体,建设一批软件和大数据创客产业园、众创空间,促进产业集聚。加强亳州市中医药信息化顶层设计,通过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工程,打造涵盖药农、药企、药材交易市场等主体,独具亳州特色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体系。建立政府参与、企业主导的中药材价格指数发布体系,整合中药材企业数据资源,加强国内外中药材市场信息搜集、价格动态监测和预测预警,推动形成国际认可、具有公信力的中药材价格指数发布平台。推动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经济数据、信贷数据融合互通,优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服务平台、我要贷款平台暨亳州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融合对接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鼓励企业深入挖掘数据应用价值,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市民的融资难题。

专栏10  数字亳州建设工程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65005G网络基站,推进车站、商场等重点区域5G基站和配套网络建设,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扩容,普及家庭宽带千兆、百兆接入。

城市大脑。建设亳州城市大脑”“1+4+1”共性基础平台(即1个数据湖,数据、技术、业务、物联感知4个中台,1个城市运营管理中心),面向全景亳州、数字政府、产业发展、城市治理、公共安全、生态保护、民生福祉7大领域,建设40个创新型应用场景。

数字政务。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实施安康码便民应用工程,完善企业联办服务平台,优化人生大事集成服务,完善稳就业平台,完善证明证照查询出具系统,完善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平台。

智慧消防。依托城市大脑,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重点建设消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到2025年,逐步实现各类社会单位和场所监测全覆盖,全面提升社会火灾防控能力和灭火应急救援能力。

智慧交通。整合现有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资源,完善智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升级交通大数据交换系统、地理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和信息化支撑管理系统,有效聚集交通综合数据,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安全监督和运输服务保障水平。

智慧养老。引导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重点建设具备供需链接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依托平台和智能终端设备,提高服务转介效率,为居家老人提供方便可及的助餐、助医、助急等服务,到2025年,全市30%以上的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达到《安徽省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规范》要求。

智慧医疗。以国家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为标准,对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就医流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慧就医、智慧诊断、智慧治疗、智慧病房、智慧后勤和智慧管理发展,实现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到2025年,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全面开展智慧医院创建。

智慧教育。依托市政务云平台,建设基础服务平台、新高考应用系统以及智慧课堂等,横向联通市数据中心,纵向联通全市各学校数据,打造全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云端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

智慧文旅。加强亳州历史文化、景区景点数据采集,完善亳州旅游”APP,建立文化旅游数据资源库,推进旅游大数据应用。通过亳州旅游”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加强历史文化宣传、景区介绍、游客引导、产品营销。

 

第四节  建立安全可靠的健康韧性城市

健全城市风险治理机制。加强应对风险的韧性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城市常态化风险管控和治理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疫情预警、救治、应急处置机制,健全重要应急物资收储调配机制、基本生活用品供应保障机制,建立可溯源冷链产品供应体系,大力推广安康码,提升疫情防控精密智控能力。全面推开城市体检,找准城市病根源,系统、科学、精准地进行风险治理。

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格确定新城新区防灾标准,结合老城改造提高既有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完善防御设施,健全防灾减灾基础工程设施。健全市政公用设施常态化管控机制,确保设施运行稳定安全。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危险化学品和道路运输等重点行业安全整治。合理规划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强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强化以消防救援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加快各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明确市县乡三级响应标准和应急责任,建立完善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完善保险体系,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卫生院(室)智慧联动预警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强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提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机制,健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推进市级传染病医院建设,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重点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着力构建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城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卫生死角,补齐公共卫生源头短板。

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统筹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外防进水、内防积水。强化河流湖泊安全、城市防洪安全,推进四启动一建设,抓好新一轮一规四补。健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联防工作机制,强化城市内涝风险管理,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和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实施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工程和城市内涝治理工程,持续开展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和积水点治理,降低内涝风险。严格落实《亳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积极采取河道疏通,建设雨水花园、旱塘、植草沟、生态驳岸等设施,提高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小区雨洪蓄排能力,加快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的雨水利用系统,增强城市海绵功能,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第五节  创建环境优美的绿色和谐城市

完善城市生态体系。高标准编制实施市、县、乡国土空间规划,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强涡河、包河、茨淮新河、西淝河等重要河流、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重视植被修复养护、水系岸线防护。持续改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城市公园、游园建设,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系统,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加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城市绿廊、城市湿地及城郊大环境绿化建设,构建“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到2025年,市中心城区建成区与三县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40%35%,建成8个城市公园、30个街头游园。重点建设铁路沿线防护林地、高速出入口景观绿化以及水源地涵养林,继续推进城市规划区外环林拥城建设。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加强城市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及管护,保障水体长治久清。大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实现全覆盖,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改善能源结构,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格产业准入门槛,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环境服务等绿色产业。深化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产业循环型组合,推进能源梯级和循环使用,建设一批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创建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城市矿产,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实现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无害化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稳步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绿色建材发展、采集和应用,着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式装修,加快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新建建筑稳步实现超低能耗、近零能耗标准。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线上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文化体系,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城市,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推行绿色办公,加大绿色办公设备采购力度,引导循环再生办公用品使用,在政府采购领域率先全面践行绿色消费。鼓励使用高效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水器具、生物基可降解聚酯等绿色产品,发挥旗帜型绿色消费者示范带动作用。健全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产品服务过程低碳管理。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和过度包装治理,严格限制一次性餐具、塑料购物袋等发放使用。培育宣传一批成效突出、特点鲜明的绿色生活优秀典型,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专栏11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

市直:亳州市污水厂扩建工程(1.2亿元)。

谯城区:谯城经开区垃圾处理及转运提升改造工程(5亿元)、谯城区西部城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项目(4.8亿元)、谯城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心项目(2.5亿元,为谯城区申请中央专项债资金项目,若申请资金能够顺利通过审批将组织实施)、谯城区新惠通生活污泥处理项目(1.1亿元)。

涡阳县:涡阳县道源湿地生态治理项目(12亿元)、涡阳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收运系统建设项目(3.09亿元)、涡阳县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项目(10亿元)、涡阳县西阳工业片区污水处理厂、水厂提升及道路建设项目(4.4亿元)。

蒙城县:蒙城县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8亿元)、蒙城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2.6亿元)、蒙城县存量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1.8亿元)。

利辛县:利辛县大宗固废利用基地项目(10亿元)、利辛县阚泽湿地公园(2.6亿元)、利辛县西淝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项目(2.4亿元)、利辛县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2亿元)、利辛县西淝河、茨淮新河清水廊道综合整治项目(2亿元)、利辛县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1.5亿元)。

 

第六节  建设彰显魅力的现代人文城市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点推进北关历史街区、花戏楼、曹操运兵道、蒙城庄子祠、涡阳老子庙等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内涵。研究、利用、挖掘、整理民间文化,完善五禽戏、二夹弦、剪纸、古井贡酒酿造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保护传承机制,不断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建设。以抢救濒危项目为重点,以传承基地、示范区建设为依托,以展示展演展销展览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坚持传承与保护并重、坚持宣传和对外交流活动并重,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传统演艺、民间手工艺技法、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改革和创新,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创作出时代需要的文艺作品。运用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发扬光大老庄文化、曹魏文化、中医中药文化和白酒文化。

激发现代人文基因。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推动文化博览工程和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积极彰显和弘扬城市文明成果,培育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崇尚科学、务实创新、阳光诚信的道德风尚,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向同行,打造一批居民道德实践养成特色品牌,培育现代公民素养。培育现代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多次开发,激活多重效益。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

提升文体服务供给。系统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内涵和价值,优化布局文创街区、艺术街区、公共阅读设施群、剧场群等空间载体,统筹城市景区旅游、工业旅游和研学旅游,构建文化旅游全域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市本级三馆一院建设,新建亳州市博物馆新馆、亳州市大剧院、亳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县区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规划建设亳州市综合性科技馆。完善市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设施体系,深入推进中心城区社区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健身场地建设,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公共活动场地适时对外开放。做好五禽戏推广普及工作,争创国际健身气功五禽戏培训基地。实施学生体魄强健工程,广泛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支持三县一区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区)。到2025年,市县级五个一公共体育设施拥有率达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

专栏12  现代人文城市建设工程

景区改造升级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做好景区硬件设施提升改造,重点推进林拥城、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华佗百草园、亳州市大型国防教育综合基地、亳州古城、汤王温泉旅游度假区、古井酒文化博览园、涡阳县义门千年古镇景区、涡阳县道源湿地公园、利辛县西淝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利辛县印象江南生态园、蒙城县恋蝶谷景区等精品景区建设,不断提升引江济淮生态旅游带旅游业态,创建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特色小镇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旅游景区。

文旅融合提升工程。积极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将亳州地域特色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实施中医药温泉康养小镇、芍花养生小镇、华佗康养小镇、蒙城县庄子文化小镇、谯城区古井白酒小镇、利辛县阚疃古镇等项目,打造一批具有亳州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

宣传营销创新工程充分挖掘亳州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天下道源·圣贤故里·世界药都·养生亳州旅游品牌形象。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依托各类旅游OTA平台,推进城市文旅精准营销,提高城市影响力、美誉度。

 

第七章  全面推进城乡深度融合

以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要素融合、设施融合、服务融合、经济融合,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第一节  推进城乡要素融合

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养、引进和充实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和农业农村科技等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创新人才、乡村(社区)规划师和产业实用人才等返乡入乡创业。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向乡村医生、教师倾斜。鼓励亳州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等群体回乡创业兴业。

健全财政支农机制。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支出结构,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政府投资、政府债券对农业绿色生产、农村人居环境、城乡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符合条件的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城乡融合公益性项目。调整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稳步提高财政对乡村医疗卫生、学前和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养老助残、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支持力度,促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资本、科技服务乡村。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支持乡村企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涉农贷款总量持续增加,不断扩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覆盖面,鼓励利用好农产品期货市场。推广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稳妥探索农房抵押贷款、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等农村抵质押产品创新业务。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支撑,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基地,开展农作物生产、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

推进城乡低效闲置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切实转变重增量、轻存量观念,在深入挖潜、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上下功夫,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运用市场化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对未落实项目的土地,推行以地招商,引导项目优先选址。对已落实项目但不能及时供应的,统筹运用财政资金加快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前期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创造条件加快土地供应。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调剂使用。

第二节  推进城乡设施融合

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统筹合理规划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加强乡村路网与交通主骨架高效衔接,构建全域公交网络体系,规划建设乡村特色旅游线路。构建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城乡一体供水保障工程体系,持续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水量保证率和集约化水平。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置体系,率先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覆盖,大幅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支持城郊承接城市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疏解,在县乡村合理布局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农贸市场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

促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统筹城乡水利、能源、电信设施建设,推进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空间共用。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农村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动适应智慧农业、数字农村建设需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模式,依托市级数据平台,实现各行业数据共享。

第三节  推进城乡服务融合

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提高乡村及薄弱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高等学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吸引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高校毕业生到村校、教学点任教。

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深化与沪苏浙以及合肥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享,加快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推进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加强肿瘤、康复、精神卫生、儿科、传染病等短缺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支持智慧医院建设。逐步在全市范围公共场所配置除颤器,实现文体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大型商场超市、学校、车站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强化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加强标准化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机构以及村医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专栏13  城乡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谯城区。基础教育能力提升工程(7亿元)、学前教育促进工程(0.4亿元)、教师周转房保障工程(2.25亿元)、乡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1.66亿元)、亳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3亿元)、城市停车场项目(5.14亿元)。

涡阳县。县职业教育园区一期项目(15亿元)、河东新区开发建设项目(289亿元)、城西新区片区开发项目(305亿元)、涡阳县乡镇区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工程项目(8.1亿元)、涡阳县人民医院北区改扩建项目(3.28亿元)、涡阳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项目(3.2亿元)、涡阳县中医院医共体建设项目(3.31亿元)、涡阳县城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8亿元)、涡阳县南部新区(三级)医院建设项目(9.94亿元)、涡阳县中小学和教育巩固提升工程(14.5亿元)、涡阳县健康养老服务提升工程(4.98亿元)。

蒙城县。红光中学改扩建项目(1.00亿元)、逍遥路小学联盟三义东路校区(0.80亿元)、高职院校(6.71亿元)、庄子中学濮水路寄宿制校区(1.20亿元)、工业园区寄宿制中学(1.50亿元)、工业园区小学(0.80亿元)、开发区南区便民服务中心(2.40亿元)。

利辛县。安徽亳州新能源学校北校区建设项目(3亿元)、利辛县和平路学校(1.08亿元)、利辛县婴幼儿托育服务中心(0.5亿元)、大型车辆停车场项目(0.78亿元)。

 

第四节  推进城乡经济融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力争到202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30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550万亩以上。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800万亩左右。扩大农机托管优势,强化农机装备支撑,重点支持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机械应用,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80万千瓦以上。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常态化整治大棚房等工作,着力整改卫片执法检查发现问题,严守耕地红线,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政策性保险实施范围,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种植业布局。打造沿涡河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业带,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促进中药材种植道地化、标准化、品牌化。打造沿省道S309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实施蔬果绿色增长模式攻关行动,科学制定设施蔬菜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升设施蔬菜生产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蔬菜生产供应基地。依托亳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中药材为特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全国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依托涡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粮油、绿色果蔬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依托利辛县优良的生态农业资源,打造沿西淝河生态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种植等生态农业。优化养殖业布局。坚持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态高效发展道路,加大养殖场标准化创建力度,依托三县一区国家级生猪生产大县,重点建设优质生猪供应基地。以涡阳县为重点,建设长三角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生态循环式的现代肉羊产业园区,打造长三角优质肉羊供应基地。以蒙城县、利辛县为中心,建设稻鱼综合种养水产品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基地40个以上,基本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创建区域性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促进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养生融合发展。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引领,推动中医药消费旅游区、中医药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区、中医药旅游产业示范园区、中医药历史文化体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医疗保健、康复养老等复合功能型康养产业。推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涵盖中药种植、休闲度假等业态的田园综合体。力争到2025年,推动创建3星级以上农家乐30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5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10个,发展精品旅游民宿20家。推进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结合五禽戏等具有亳州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推动体育、健身、赛事等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具有亳州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5个以上,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0亿元。

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和举措,深入推进产业富民、就业富民、创业富民,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性收入增长机制,鼓励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小微企业以多种形式提供就业岗位,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开展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完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支持农户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增加经营性收入。构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以折股量化形式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经营收益。丰富创新集体经济发展形态,开辟资产租赁、企业股份、农业开发、生产服务等多种路径,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完善困难群体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困难群体及时发现、跟踪监测和快速响应机制。统筹开发式与保障式帮扶政策,建立完善困难群体分层分类帮扶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传统手工等产业,加快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促进保值增值和长期稳定发挥效益。加大临时救助和城市职工解困脱困帮扶力度,提高财政兜底保障水平。提高困难群体和经济薄弱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发展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事业,培育药都慈善项目和品牌。

 

第八章  健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城乡规划管理,深化城镇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深化人口市民化配套改革

加大非户籍人口市民化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提高市民化市级财政保障能力。改革地方财政支出办法,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需求全部按常住人口测算。明晰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适度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规模,健全奖励资金分配机制,市财政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增量、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及市民化成本差异,对转移支付规模、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对非户籍人口市民化进展快、质量高的县区予以奖补。

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制定实施支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加快土地二级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积极运用市场化机制,通过增存挂钩、指标奖励、财税金融支持等政策,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实施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以各类功能区、开发区等区域为重点,推行标准地制度,引导土地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质项目集聚,实现土地带标出让,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

第二节  完善城市发展资金保障机制

建立投资收入匹配的投融资机制。统筹考虑项目属性和投资周期,科学组合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项目,利用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工具,探索项目综合收益平衡机制。积极通过租赁-建设-经营、购买-建设-经营、建设-经营-转让和建设-拥有-经营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模式。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定价机制,合理确定公用事业收费水平,鼓励实行阶梯式定价模式。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提升国有资本经营能力,培育市政公用设施专业化投资运营企业和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

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强化政府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使用效率,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完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强城市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健全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将政府举债融资全面纳入预算监管,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全口径债务管理和动态监控,合理处置和化解存量债务,严控增量债务,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建立健全城市政府信用评级和投融资风险定价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第三节  健全市域社会治理机制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实施社会组织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提升建设质量和服务能力。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保障居民民主权利。

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建立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城市治理模式,稳步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业主委员会和物业企业密切协同,社会组织、驻地企业单位与社区居民、志愿者等积极参与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完善全要素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造社区服务综合设施,配套建设社区大脑,提高智慧服务水平。强化空间改造、文化创意与居民互动有机融合,广泛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构建一社区一文化品牌。

防范化解城市社会矛盾。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信息沟通、危机管理和舆论引导,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推动社区全面建立常态化协商议事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加快推进智慧调解,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模式。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建设,加大推广融合力度,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完善便捷高效信访渠道。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

第四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行政资源配置。推动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简化行政层级,探索市直管街道、市辖区直管社区,实行扁平化管理。科学配备、动态调整人员编制,优先满足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用编需求,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强化市政、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明确执法权责和行为规范,提升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水平。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赋予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因地制宜依法赋予街道行政执法权。

建设数字政府系统。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搭建基础能力平台,夯实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综合支撑体系,打造赋码生活模式,开发智慧应用场景。围绕政府一个平台推服务,群众一个平台找政府的目标,全面升级打造皖事通办平台亳州门户,探索推广智能化审批,加快推进全域通办”“就近可办,提供无差别、全覆盖、高质量、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群众、企业办事便利度、获得感和满意度。强化数字技术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全面提升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九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切实发挥市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协调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县(区)政府要担负起主体责任,确保在落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中拥有坚实的组织保障,找准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切入点,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突破口,制定切实有效措施。

第二节  完善推进机制

健全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工作部署到位、实际措施到位。制定新型城镇化年度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具体措施、节点安排,将主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分解落到部门和有关县区,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和日常事务协调,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各县(区)要围绕规划,尽快谋划推进一批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建设促进规划实施。要加强重点项目筹划、论证、筛选等前期工作,建立推进城镇化建设项目储备库。加强项目跟踪管理,确保在建项目尽快完工、营运,力争引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大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优先支持带动力强的项目建设,并在投融资、用地、用水、用电等安排上给予倾斜。

第四节  实施评估监督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计口径,建立常住人口常态化统计机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专报制度,及时反映工作进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坚持政府自我评估和社会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全过程规划评估体系,确保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实施。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和大数据资源,提高分析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1. 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即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华夏酒城、文化旅游强市、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2. 南充北展东扩中提升。即市中心城区规划区内,南部空间进一步充实,北部空间进一步拓展,东部空间进一步扩延,中部空间进一步改造提升。  

3. 两城、三区、四基地。即谯城经开区产城融合示范城、北部新城生态文明宜居城世界中医药之都核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优质白酒制造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

4. 四创一建。即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创建城市特色风貌、创造城市优良环境、创优城市管理服务,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5.“两为主政策。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6.“2+N”招聘。即聚焦重点群体,全年组织开展每周三就业招聘”“每周六人才对接”2大主题招聘会,突出特殊群体和地方特色,组织开展N项招聘活动。

7. 三权分置。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8.“4331”现代产业体系。即力争到2025年,构建4大主导产业(现代中医药、白酒、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3大优势产业(煤炭采选及电力生产、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加工、纺织服饰)、3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1个现代服务业。

9. 星期天工程师。是指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通过事先联系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害国家和单位技术、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为民营经济和各类企业提供各种无偿和有偿服务。

10. 轨道人才。是指依托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使学者、专家、医生、律师、企业家等人才摆脱空间的束缚,突破单一城市工作模式,工作和生活往往不在同一城市,每天可以借助区域内便利的轨道交通往返其间,实现多点执业、多重身份的自由转换。

11. 城市更新行动。是指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

12. 城市大脑。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支撑经济、社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营赋能平台。

13. 智慧社区。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的模式。

14. 四启动一建设。即启动水毁设施修复、启动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启动受灾农民和农业经营大户政策支持、启动防止农户因灾致贫返贫,巩固脱贫成果,谋划推动城乡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5. 一规四补。即科学制定水利工程规划,补齐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城乡排涝设施建设、湖泊防洪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方面短板。

16. 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17. 城市矿产。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18. 三馆一院。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剧院。

19.“标准地制度。是指在完成建设项目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明确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年度产值和年度税收等履约承诺控制指标后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20.“三变改革。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21. 三社联动。是指在社区治理中,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并实现三社相互支持、协调互动的过程和机制。

22. 枫桥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现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枫桥经验,其要旨是怎样妥善处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