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返回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网站申博sunbet官网,申博信用网 / 资讯中心 / 内容详情

市疾控中心专家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支招

发布时间:2022-12-15 07:53 来源:亳州晚报 浏览:331 次
【字体大小:

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居家隔离治疗还是到医院治疗?居家隔离治疗期间能否外出?居家隔离治疗什么时候结束?如果感到焦虑、担心等应如何处理……12月13日,记者联系到市疾控中心专家,就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采访。

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居家隔离治疗还是到医院治疗呢?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赵玉锋介绍,符合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且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处于稳定期,无严重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疗情况的,可居家隔离治疗。

赵玉锋表示,若感染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气促;经药物治疗体温持续高于38.5℃且超过3天;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可通过自驾车、120救护车等方式,到相关医院进行治疗。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居家隔离治疗人员尽可能在家庭相对独立的房间居住,使用单独卫生间。

居家隔离治疗时需要哪些物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居家隔离时,家中应当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带盖的垃圾桶。

有症状的感染者可以查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购买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

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应储备一些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

此外,居家隔离治疗的感染者要做好健康监测和对症治疗,控制外出,按相关防疫要求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避免污染其他人可能接触的物品或场所,防止家人或同单元、同楼栋的邻居感染。

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如何避免家人被感染?

赵玉锋表示,感染者要做到尽量不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都要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的,可用排气扇等进行机械通风。做好卫生间、浴室等共享区域的通风和消毒。

准备食物、饭前便后、摘戴口罩等,应当洗手或手消毒。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将用过的纸巾丢至垃圾桶。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餐具使用后应当清洗和消毒。居家隔离治疗人员日常可能接触的物品表面及其使用的毛巾、衣物、被罩等需及时清洁消毒,感染者个人物品单独放置。

如家庭共用卫生间,居家隔离治疗人员每次用完卫生间均应消毒;若居家隔离治疗人员使用单独卫生间,可每天进行1次消毒。

赵玉锋提醒,需要注意的是,感染者用过的纸巾、口罩及其他生活垃圾应单独存放,每天清理,清理前应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剂喷洒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袋,避免出现遗洒,由同住人佩戴N95口罩并戴乳胶手套将垃圾放至社区指定位置。被唾液、痰液等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

轻症感染者如何对症治疗?

赵玉锋表示,患者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可进行对症处置或口服退热、止咳等控制症状的药物治疗。服药时,需按药品说明书服用,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有需要时也可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或通过互联网医疗形式咨询相关医疗机构。无症状者无须药物治疗。不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冒药,不要过量服药。退烧药与感冒药尽量不要叠加使用。

如患有基础疾病,病情稳定时,无须改变正在使用的基础疾病治疗药物剂量。

需要提醒的是,每位公民都有防止传染病传播的义务和责任,新冠感染者非必要不外出,不接受探访。如确需外出就医时,仍然要全程做好防护,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尽可能避免唾液、痰液等污染他人可能接触的物品或场所,点对点到达医疗机构,就医后点对点返回家中,尽可能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居家隔离治疗什么时候结束?

赵玉锋提醒,症状明显好转或无明显症状,自测抗原阴性并且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两次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可结束居家隔离治疗,恢复正常生活和外出。

哺乳期妇女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婴儿?

如居家隔离治疗人员为哺乳期母亲,在做好个人防护基础上,可继续母乳喂养婴儿,建议用挤奶器人工挤出母乳后,交由其他未被感染的家庭成员进行喂养。

如果感到焦虑、担心等,应如何处理?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一些人容易产生焦虑、压力大的情绪,这都是对突发事件的正常反应,要接纳、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并适当宣泄情绪。”赵玉锋说,大家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保持乐观心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度锻炼等,增强自身免疫力。也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及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减轻压力。

居家治疗期间,不要长时间刷手机、看电视,或者黑白颠倒长期熬夜,尽量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保持规律作息,心态平和。 (记者 李锦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